中新網寧波10月16日電(記者 林波)走進東方電纜東部(北侖)基地·數字化未來工廠,從生產到裝運、從車間到碼頭的智能化聯動,光電復合海底電纜實現全生產周期數據的實時監測與共享……這是浙江“數實融合”的剪影。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越來越多的企業也意識到數實融合是推動制造向高端“智造”轉變的必然選擇。
作為數字經濟發展先行省,浙江深入實施數字經濟創新提質“一號發展工程”。在數實融合發展方面,其有何成效?
數實深度融合:重塑千行百業
“突出融合賦能,數實深度融合取得新突破。”浙江省經濟和信息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一級巡視員厲敏表示,該省首創并全域推廣“產業大腦+未來工廠”融合發展新范式,45個工業領域行業產業大腦累計服務企業12萬家,為企業用戶平均降低成本約13%,提高效益約23%。
以杭州、寧波兩地為例,兩市分別入選全國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試點城市,累計建成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601家、未來工廠52家、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535家。
參觀者體驗云VR一體機技術。林波 攝
聯合國科學和技術促進發展委員會副主席彼得·梅杰于近日在寧波舉行的2023世界數字經濟大會暨第十三屆智慧城市與智能經濟博覽會(以下簡稱“數字經濟大會”)上表示,數實融合不僅對工業化和生產帶來革命性影響,還在重塑人類美好未來中扮演關鍵角色,全球各界人士都要基于數字機遇開展深入合作,推動數字經濟安全高效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5.5G技術感知低空無人機、亞運“顯眼包”機器狗再現、自主研發的飛天云計算操作系統亮相……透過本次數字經濟大會可以看到,日新月異的新技術正加速重塑千行百業,深刻影響民眾生產生活。
作為外貿大市和民營經濟發達地區,寧波擁有諸多中小微企業。量大面廣的中小微企業如何以“數”謀新?
為提升中小微企業網絡安全整體防護能力,推進網絡安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面向中小微企業的“網安保”已在寧波運行。
“直面目前中小微企業網絡安全防護薄弱的現實問題,其提供了一套全方位、全過程網絡安全風險防控方案,是寧波在網絡安全保險領域的一次積極探索和實踐。”據寧波市委網信辦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國家保險創新綜合試驗區,該市運用金融手段參與網絡安全空間治理,為數字寧波和網絡強市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數字科技賦能:注入澎湃新動能
從制造到智造,一個“智”字凸顯了數實融合的變遷。數實融合也推動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積極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貫穿新型工業化全過程。
對通信與感知功能進行合體,為智能世界提供泛在感知服務的“通感一體”技術;通過技術采集網絡側發射過來的無線電波,捕捉和收集能量的物聯網技術“無源物聯”;除了繼承5G網絡切片等原生優勢能力外,還具有易連接、免光纖布線、低成本、高可靠低時延等優勢的“RedCap新標準”……這是寧波移動“5G-A”技術的最新成果。
參觀者了解氫動力無人機。林波 攝
據浙江移動寧波分公司副總經理汪泳介紹,“5G-A”是一次從“增強聯接”到“超越聯接”的跨越式升級,不僅將深度賦能傳統產業數字化升級,還將數字化領域從陸地擴展到低空、海洋等新空間,有望在智能制造、虛擬現實、車聯網、低空經濟、智慧物聯等方面催生出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數字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誠然,數實融合發展離不開數字科技的支撐和賦能。
近年來,寧波積極搶抓發展機遇,以數字技術積極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數實融合發展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特別是在智能制造方面,該市構建以“未來工廠”為標桿、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廣覆蓋的格局。今年以來,新增省級未來工廠5家(累計17個),數量均位列該省第一。
在寧波康賽妮集團有限公司“未來工廠”生產車間,羊絨原料投進一樓投料口,自動流轉到二樓制成紗線,而后稱重、貼標、包裝、成箱、打包入庫。
據該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這個智能“黑燈”數字化無人工廠里,訂單只需在控制中心下單,就能自動完成從投料到出廠的生產和品控,生產效率提升20%,庫存周轉率提高一倍,交貨周期縮短一半,用工人數減少一半。
通過數字科技賦能,以紡織服裝產業為代表的傳統產業正注入“數字動能”。
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潘云鶴建議,寧波乃至中國的制造企業,應積極推動產品創新智能化,從而帶動上下游產業鏈協同發展。一旦中國企業通過智能自主技術、群體智能技術實現創新,打造出智能化產品,相關配套企業也將隨之蓬勃發展,為推進新型工業化打下基礎。
“大力”出奇跡:激發數據要素活力
數字基礎設施是數字經濟發展重要的建設內容。自“數字中國”規劃公布以來,各地均在加大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記者了解到,浙江省陸續出臺《浙江省公共數據開放與安全管理暫行辦法》《浙江省公共數據條例》和相關配套制度,為公共數據依法收集、充分共享、有序開放、安全利用提供制度保障,激發數據要素價值。
以寧波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為例,其于2023年1月正式上線,可提供自主可控的100P(FP16)半精度人工智能算力和5P(FP64)雙精度高性能計算算力,填補了超級算力基礎設施的空白。
在實際應用中,通過“最強算腦”,其在杭州亞運會期間幫助氣象部門開展帆船項目賽事的氣象數值模式應用研究,把預報耗時從9個小時降至4.5個小時,順利完成賽事保障工作。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鄭緯民指出,算力是數字經濟的底座,無論是時下流行的ChatGPT,還是基于AR、VR等技術的元宇宙,都離不開它的“大力出奇跡”。因此,人類社會已進入以算力為核心生產力的數字經濟時代,建議全國加強算力互聯和統一調度,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