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北京10月10日訊(記者熊麗)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0日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白皮書。白皮書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系統闡述共建“一帶一路”的歷史淵源、理念愿景、實現路徑、實踐成就和世界意義,全面介紹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年來的豐碩成果,闡明中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同各國一道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決心和行動。
今年是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2013年,習近平主席深刻洞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創造性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10年來,在習近平主席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下,共建‘一帶一路’始終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秉持開放、綠色、廉潔理念,以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為目標,取得了實打實、沉甸甸的重大歷史性成就。”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叢亮表示。
“硬聯通”方面,中老鐵路、雅萬高鐵、匈塞鐵路、比雷埃夫斯港等一批標志性項目陸續建成并投運,中歐班列開辟了亞歐陸路運輸新通道,“絲路海運”國際航線網絡遍及全球,“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互聯互通架構基本形成。
“基礎設施對促進世界經濟增長、推動各國民生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老撾從‘陸鎖國’變成‘陸聯國’,馬爾代夫擁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橋,印度尼西亞邁入高鐵時代,東非擁有了一條跨國電氣化鐵路——亞吉鐵路,當地人民生活得到了巨大改善。”外交部國際經濟司司長李克新表示,中方歡迎各方加大對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的投入,推進實實在在造福于民的項目,愿在開放包容、平等互利的基礎上與各方對接合作,共同促進全球互聯互通,為世界提供更多優質國際公共產品。
“軟聯通”方面,與共建國家持續深化規則標準等領域合作,《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已對15個簽署國全面生效,中國與28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21份自貿協定,與65個國家標準化機構和國際組織簽署了107份標準化合作協議,與112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避免雙重征稅協定。
“心聯通”方面,教育、文化、體育、旅游、考古等領域合作不斷深化,中國已與45個共建國家和地區簽署高等教育學歷學位互認協議,與144個共建國家簽署文化和旅游領域合作文件,設立了“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打造了“魯班工坊”、“光明行”、菌草等一批“小而美”合作品牌。
貿易投資方面,與共建國家積極發展互利共贏的貿易投資合作關系,成功舉辦5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倡導成立亞投行和絲路基金,基本形成長期、穩定、可持續、風險可控的投融資體系。2013年—2022年,中國與共建國家進出口總額累計達到19.1萬億美元,年均增長6.4%;與共建國家雙向投資累計超過3800億美元,其中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超過2400億美元。
商務部副部長郭婷婷表示,中國將繼續加強與共建國家在發展戰略和市場需求等方面的對接,按照“企業主體、市場運作、政府引導、國際規則”的原則,激發各方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積極性,提升貿易投資等各個領域的合作水平,促進消除貧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讓共建“一帶一路”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各國人民。
叢亮表示,10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全面實現了從理念到行動、從愿景到現實的轉化,引領構建了全球互聯互通新模式、引領開辟了共同繁榮發展新道路、引領探索了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新方案,形成了物暢其流、政通人和、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已有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加入共建“一帶一路”大家庭,共建國家人民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這是一項惠及全人類的偉大創舉。
“展望未來,共建‘一帶一路’前景光明。”叢亮表示,中國將繼續與所有共建國家一道,建設更加緊密的衛生合作伙伴關系、互聯互通伙伴關系、綠色發展伙伴關系、開放包容伙伴關系、創新合作伙伴關系、廉潔共建伙伴關系,共同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為加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匯聚更加強勁的動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