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態勢如何?行業前景咋樣?政策風向是什么?居民收入、養老金漲沒漲?中國網財經特別策劃財訪間,專訪權威專家、學者、企業家,用宏觀數據描繪經濟脈絡,從細微之處透析發展機遇。
中國網財經10月10日訊(記者 暢帥帥)近日,素有“地表最強地級市”之稱的蘇州,正式躋身特大城市行列。
2021年9月,國家統計局根據202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發布了全國超大和特大城市名單,當時全國共有7個超大城市: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成都、天津;共有14個特大城市:武漢、東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陽、青島、濟南、長沙、哈爾濱、鄭州、昆明、大連。
特大城市名單新增一員“大將”。實際上,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2022年末,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5.2%。
從理論上來說,城市的發生是因為集聚效應的需要,人口規模越大,集聚效應越強,福利就會越高。但是城市太大的時候,由于擁堵和環境污染等問題,又會造成城市的不經濟,這樣會引起人均福利水平的下降。所以綜合來說,可以看到一個倒“U”形的曲線。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應用經濟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慶華表示,每個城市人均福利和城市的人口規模存在一個倒“U”形的關系,而隨著經濟的發展,每個城市的結構也在動態變化,就會導致城市倒“U”形曲線的形狀也在動態演化,所以就有必要每隔一段時間用新的數據及時探究這個城市規模是否在合適的區間范圍內。
應用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數據,探究中國城市人口規模的分布情況及合適度,為中國城市發展精準把脈。張慶華及其團隊的研究發現,城市的人口規模與其人均GDP存在倒“U”型關系,通過相關數據能夠計算出每個城市的合適規模。
張慶華談到,這種倒“U”形的曲線一個有意思的事情是,它的形狀對不同的城市來說不一樣。因為它取決于每個城市的結構性因素,比如產業結構、空間結構、城市創新結構等,這些都會影響到城市的集聚效應和擁堵效應的程度。
“中國的城市明顯的問題是大城市過大,但是有很多城市過小。中國大多數城市都是偏小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我們改變一下城市人口規模分布的結構,能夠使我們的福利和生產效率有多大提升的潛力,這是我們想做的事情。”張慶華說。
在張慶華看來,優化城市人口規模分布,有助于提升生產效率和居民福利;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有助于優化人口規模分布;我們需要更好、更新的數據,用最新的數據、更精準地測度城市的規模,為城市把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