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財經大學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協同創新中心首席專家孫元欣在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CPTPP有2300多項具體的條款,這些條款在中國能不能落地,怎樣落地,都要自貿試驗區下一步去先行先試。中國要加入CPTPP,自貿區可以作為一個窗口,將相關規則的具體實施進展進行對外展示。
孫元欣認為,上海自貿區建設早,在如外商投資負面清單、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國際貿易單一窗口、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自由貿易賬戶等方面做了很多首創性的制度創新,形成了自貿試驗區改革的框架體系,這是上海自貿區的特色。
但事實上,要與CPTPP等當今世界最新貿易與投資協定接軌,上海承擔的“探路”重任,將比過去十年更甚。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徐德順撰文指出,CPTPP屬于自貿協定,不同于 WTO多邊機制。CPTPP是中國第一次申請加入一個已經生效的自貿協定,且當前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貿易國,又面臨著全球正在變局中的地緣政治環境,其貿易談判的復雜性可想而知。
多位專家認為,在地緣政治因素外,中國加入CPTPP還面臨著如金融服務、知識產權保護、國有企業改革、服務業自由化、政府采購制度問題等規則標準方面的挑戰。
同時無論CPTPP還是DEPA,都涵蓋了如數字經濟等傳統貿易協定忽略的“新議題”,這些新領域新實踐起步不久,既需相關產業支持,也需良好的市場生態驅動。如何在此類新議題的國際標準形成中加入中國市場樣本,發出“中國聲音”,也是數字經濟發展居于全國前列的上海需持續引領深化的方向。
所幸十年來,上海自貿區在始終不斷對標國際最高標準進行制度創新上已有一定經驗基礎。如此前多方面對接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數字經貿規則,通過對標其中關于數據流動的便利化規則,形成國際創新數據產業集群;在金融信息的安全傳輸與處理、支付與清算上加強數字金融改革,對標數字服務貿易等,這些實踐有助其進一步向CPTPP、DEPA國際規則看齊。
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原副主席周漢民近日指出,上海自貿試驗區和臨港新片區在跨境服務貿易、數字貿易等方面發展條件相對成熟,完全有條件在深度對接CPTPP和DEPA等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上先行先試,做好壓力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