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左浴龍谷溫泉度假區由遼寧喀左建設集團為積極響應省市縣關于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的號召,于2014年投資興建。位于喀左縣城不遠處王子山西麓,大凌河左岸,國家AAAA景區,省級旅游度假區,總體面積8500畝,規劃投資25億元,現已投入20億元,規劃建設包括溫泉度假體驗區、陸地樂園區、東蒙文化展示區、房車營地及自駕露營區、博物館溫泉小鎮、生態休閑觀光區六大板塊。
暢游喀左“東蒙文化園”
飽覽民族發展“大變遷”
浴龍谷東蒙文化園,占地11萬4千平方米,可與16個足球場比肩。全園分三部分:一是東蒙文化展示區,二是房車餐飲服務區;三是騎射體驗游樂區。東蒙文化展示區由成吉思汗中軍大帳、24座蒙古包式展廳、365米蒙古族歷史浮雕墻和騎射場等組成。蒙古包式展廳內馬具、兵器、服飾、剪紙、陶器瓷器、生活用品等異彩紛呈、琳瑯滿目;古樸典雅,雄渾磅礴的浮雕長卷墻,貫通南北,各類造型栩栩如生,訴說著蒙古族輝煌歷史和特色文化。房車餐飲服務區,內置房車30輛,輛輛獨立成院,旅居設備得心應手;12座蒙古包式餐飲大廳,可容納數百人就餐??救?、粘豆包、奶酒、奶茶等特色餐飲一應俱全。騎射體驗游樂區,寬敞宏闊,綠草如茵,一平如砥,是騎馬,射箭愛好者的理想樂園。
東蒙文化園分24個區塊:中軍大帳、蒙古源流、王府文化、馬具遺存、語言文字、文學藝術、音樂舞蹈、婚俗、飲食文化、風俗習慣、民族體育、蒙醫蒙藥、工匠用具、冠奩工藝、度量衡、王府盛宴、鎖具、錢幣、陳鑒工藝、皮影藝術、剪紙藝術、民間陶藝 、文創、服飾刺繡稱得上是一個文化園囊括過往事:一個活靈活現的民族生活與時代映入眼簾走進心底。
文化園的靈魂 蒙古馬的精神
資料顯示:在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中,蒙古族人口約有480萬( 1990年) , 其中大多數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通遼市、赤峰市和興安盟等地區。據1995年的統計,僅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后旗就有蒙古族367219人,占旗內總人口的70.59%以上。除此之外,如科爾沁左翼中旗( 359359人、68.92%) 、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 192486人、82.78% )等興安嶺東南麓地的三盟市的蒙古族人口共計約256萬人,使該地區蒙古族的人口高于現今蒙古國總人口(約240萬) , ①可以說已成為世界上蒙古人最為密集的地區。然而這一地區 現在也是內蒙古漢族人口流入最多的地區之一。隨著漢族人口的不斷流入,東蒙古地區漢族人口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加。從衣食住行等方面對東蒙古地區造成了很深的影響;也形成了“蒙漢一家親”的向好格局。
2014年初,蒙古馬精神”的力量,歸根結底是中華民族信念的力量,這種精神是戰勝艱難險阻的支柱和力量源泉。蒙古馬生活在蒙古高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馬種之一。特殊的物種基因、嚴酷的生存環境和遺傳的多樣性,造就了蒙古馬耐寒、耐旱、耐力強的特殊屬性,鑄就了蒙古馬獨特的品格。蒙古馬的固有特質和奉獻精神塑造了“蒙古馬精神”,這種精神孕育于草原文明與農耕文明交流融合的歷史互動中,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蒙古馬精神可以概括為:堅韌不拔、勇往無前、忠于職守、甘于奉獻。弘揚“蒙古馬精神”,對于凝聚民族力量、振奮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義。弘揚“蒙古馬精神”,對于激發創造熱情、提升創造活力具有重要意義。弘揚“蒙古馬精神”,對于增強使命意識、強化責任擔當具有重要意義。弘揚“蒙古馬精神”,對于增進思想共識、守好精神家園具有重要意義。那么,如何讓才能人馬合一呢?讓馬更好地發揮優勢服務于人,讓人更好的利用馬的精神并與其協調一致,于是,這樣的需求便激發了人的創造力,因馬而生的各類配具應運而生。文化園借用各類展品將其詮釋的淋漓盡致。
民族語言文字 世界文化遺產
一個民族的文化,當由他的語言為其代言,蒙古語是很早以前居住在我國北部和中亞地區的蒙古部落使用的語言,屬于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古文先后有六種,現行蒙古文有三種:傳統蒙文、托忒蒙文和新蒙文。傳統蒙文是從古回鶻文經過回鶻式蒙古文逐漸演變而來的一種拼音文字,主要通行于我國內蒙古自治區;托忒蒙文是在舊蒙文基礎上改制而成的拼音文字,主要通行 于新疆蒙古族地區;新蒙文亦稱斯拉夫蒙文或基里爾字母蒙古文,是在俄文字母的基礎上改制而成的,主要通行于蒙古國。
在蒙古語方面, 1979年正式確定了蒙古語基礎方言和標準音。我國蒙古
言分為三個信,即東部方言、中部方言、西部方言。1980年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
轉發了”八省區蒙古語文工作協作小組”《關于確立蒙古語基礎方言、 標準音和試行蒙古語音標的請示報告》, 決定以中部方為我國蒙古語的基礎方言,以錫盟的正藍旗為代表的察哈爾土語為標準音。內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部標準音詞典。1997年成立 了” 自治區蒙古語標準音工作委員會”, 制定了語音規范原則。近二十年來,自治區民語委-直協同有關部門 開展蒙古語的培訓測試工作。
在蒙古文方面, 1975在八省區第一次蒙古語文專業會議上規范統一了15個漢語借詞的書寫形式,并規范了外國國名(地區)及首都名稱的統一用法。1977年八省區第二次蒙古語文專業會議上通過了”關于蒙古語文標點符號的規定”。
1991年自治區民語委下發了“關于試行蒙古語文縮寫和略寫法的通知”。1996年規范了“蒙古文字母順序”。1997年成立了"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文正字法委員會”, 招開第一次會議 ,將3000多不規范的基本詞條規范為1500余條,并統一了其派生詞的書寫形式。
蒙古族的語言和文字是世界的寶貴文化遺產。而喀左東蒙民間故事獲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榮譽和獎項,成為了當地文化的一張名片。東蒙原是一個古代部落的稱呼,也是東蒙村最早的名字??ψ髺|蒙民間故事起源于當地人的生活和傳統文化,由于長期以來口耳相傳,經過代代相傳,逐漸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民間故事。隨著時間的推移,喀左東蒙民間故事不斷發展和演變,逐漸豐富和完善。這些故事不僅通過口頭傳統的方式傳播,還被記錄在書籍、電影、電視劇等形式中,為當地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貢獻。目前,喀左東蒙民間故事仍然在當地得到廣泛傳播和流傳,對當地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ψ髺|蒙民間故事曾它不僅對東蒙村的文化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和作用,還可以通過文化旅游等形式為當地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此外,這些故事也可以作為文化交流和傳播的重要媒介,增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了解和交流。那么,東蒙民間方言是怎樣的呢?這里的一部分方言可略見一斑。
敖水倫河:大凌河
欣嬤:嬸子、嬸母
烏力格爾:蒙古故事
淖爾:湖、水泡子
阿扎:哥哥、兄長,也稱阿哈、阿赫
胡日沁,說書人
哈然敖勒:樓子山,遠處的高山
得固:弟弟、兄弟,也稱都
呼和馬:青色的馬
哈然:目光
伯日根:嫂嫂、嫂子,也稱伯日根
祭火節:舊歷臘月二十三,是喀喇禮左翼蒙古族自治縣蒙古族祭火神的節日
敖勒:山
扎魯:年輕的小伙子
浩特:城、集鎮
呼恨:姑娘、女孩子、丫頭,也稱吾信、吼恨
摔布會:摔跤、搏克比賽
伊和浩特:大城子
昂嘎:孩子,對孩子的愛稱
煞介土巴佛祖:佛祖
格格:公主、小姐,常指清朝皇家親王的女兒
矛里鐵恩佛爺:木連佛爺
營子:村子村落、子、莊
福晉:王爺的妻子
額日勒汗:閻王爺,也稱額日勒格汗
諾顏:官員
呼日根:丈夫、女婿
白音:財主,有錢的富人家
姑爺:丈夫、年輕的丈夫,也是女兒的丈夫
蟒古斯:蒙古族傳說中的魔鬼
驛丞:管理驛站的官員
瑪尼珠:僧人的念珠
突魯呼達:婚禮伴爺
巴德瑪:荷花
劫樂布:劫:佛教用語,佛者認為宇宙最初的出現,到最后的毀滅謂之劫
巴格西:老師、先生
烏云圖雅:彩霞
額布根:老爺子、老頭兒
娜仁:太陽
額布根阿爸:老爺爺、爺爺,對老爺爺的尊稱
薩仁:月亮
額莫格:奶奶、老奶奶
烏云:美麗、智慧
額莫格額吉:老奶奶、奶奶,對老奶奶的尊稱
烏云其其格:美麗的花。
阿爸:父親、爸爸,也稱阿布
斯欽:聰明
阿嬤:母親(俗稱)、媽媽、娘,也稱阿麥,應為阿媽。
阿木古郎:平安、吉祥如意
額吉:母親(文稱)
阿爸嘎:大伯、大伯父、大爺
阿伯哥:叔叔,也稱阿伯嘎
大嬤:大娘,大伯母
馬頭琴婉轉低回 那達慕實至名歸
周所周知,蒙古族是一個酷愛音樂的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音樂民族"之稱,蒙古人自古以來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蒙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藝術天才創造力豐富而寶貴的音樂財富,蒙古民歌具有民族聲樂的獨特風格,不論高亢嘹亮,還是低吟回蕩,都深受人們的歡迎和喜愛。蒙古族音樂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風格,又有各個地區的獨特風格,堪稱絢麗多姿,異彩紛呈。蒙古族音樂以聲音宏大雄厲,曲調高亢悠揚而聞名。其內容非常豐富,生動反映蒙古社會的風土人情。蒙古族有兩大樂器,也堪稱“利器”,那就是“蒙古箏”與“馬頭琴”。
蒙古箏即雅托葛,是流行在我國錫林郭勒、伊克昭盟一帶古老的民族樂器,蒙古箏分為十二弦和十根弦兩種。由于蒙古箏的歷史悠久,在當地牧民中有著很大的影響力,也是蒙古人日常娛樂活動中必不可少的樂器之一。一般宮廷或廟堂使用的是十二弦, 十弦多在民間,為歌唱伴奏所用。蒙古箏有它獨特的定弦法,屬于五聲音階定弦范疇,但由長短不同的兩行排列的琴碼形成蒙古箏四種不同的調。蒙古箏作為我國民族樂器中璀璨的藝術瑰寶之一,其藝術價值和藝術表現力都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研究價值。
馬頭琴是一種兩弦的弦樂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馬頭形狀的琴柄,為蒙古族人民喜愛的樂器。馬頭琴是蒙古民間拉弦樂器。蒙古語稱“潮爾”。琴身木制,長約一米,有兩根弦,共鳴箱呈梯形,聲音圓潤,低回婉轉,音量較弱。相傳有一牧人為懷念小馬,取其腿骨為柱,頭骨為簡,尾毛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馬的模樣雕刻了一個馬頭裝在琴柄的頂部,因此得名。
馬頭琴是草原獨有的樂器,至今無法揭開揭開的奧秘是,為什么產生于某個地方的一種樂器, 它隨便吐出一個音符,都能那么生動地傳遞出這個地方的風情與氣韻,讓從沒有去過哪個地方的人,都能通過這聲音感受到那里山水草木風俗人情。
說起風俗人情,東蒙地區有史以來就是北方少數民族與中原漢族交往交流交融地區,風俗習慣多是融合蒙、滿、漢多民族傳統之長,在長期傳承和發展過程形成獨特的民間文化。居住以“海清房”為主磚石土木結構,冬暖夏涼。服飾突出長袍、蒙靴、腰帶、首飾。
待客講究敬獻哈達、喝上馬酒和下馬酒。其他生活節日習俗一般都有其特定的展示時機,如臘月包豆包、臘月23祭灶王、祭火神,臘月29貼對聯、掛錢、門神,除夕之夜吃餃子、放鞭炮、發紙祭祖、守歲;正月初一拜年初五以后扭秧歌;正月15放焰火、鬧花燈、跑黃河;清明節上墳祭祀;端午節懸艾蒿、掛葫蘆、吃粽子;舊歷7舊歷7月15祭祀先祖撒河燈;中秋之夜拜嬋娟;舊歷十月初一為亡者燒紙送寒衣等等。
哈達是蒙古族日常行禮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獻哈達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禮節。獻哈達時,主人張開雙手捧著哈達,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詞或贊詞,渲染敬重的氣氛,同時將哈達的折疊口向著接受哈達的賓客。賓客要站起身面向獻哈達者,集中精力聽祝詞和接受敬酒。接受哈達時,賓客應微向前躬身,獻哈達者將哈達掛于賓客頸上。賓客應雙手合掌于胸前,向獻哈達者表示謝意。
官大海黃河燈會已有悠久的歷史,自天聰八年(1635年), 喀喇沁左翼薩克衙門初設官大海7蒙古烏良哈布就從黃河河套一帶動遷時,將黃河燈會活動帶來,流傳自今。自乾隆年間吉祥寺建成,每年農歷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在廟前田野上舉辦黃河燈會,亦稱“跑黃河”。黃河燈百轉千回,巧妙絕倫,是中華燈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未申報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官大海黃河燈會具有濃郁的蒙古族文化特色,同佛教文化與民間秧歌活動相結合的大型民俗活動。
那達慕大會,那達慕是蒙古語,亦稱那雅爾,意為娛樂、游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的那達慕大會,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刺激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有的地方還有田徑、拔河、籃球等體育項目。每年農歷六月初四開始的那達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會。
2006年5月20日,那達慕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名錄。
馬背上征戰南北 酒杯里化風成俗
喀左蒙古人的祖先,是清代喀喇沁左、中、右三旗烏梁海人的共組。兀良哈部人,是扎兒赤兀歹的長子,生于1160年。“者勒篾” 即蒙語有智謀之意。自幼服侍鐵木真,曾多次營救其于危難之中,深受信任,被稱為“有福的伴當”,是元代蒙古帝國的名將,成吉思汗四獒將軍之一,十大開國功臣之一 。在早年輔佐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各部落部族的戰斗中,立下了卓越的功勛,享有“巴特爾”的稱號。蒙古建國時,被成吉思汗封為千戶長,享有九次犯罪不罰的規定。
娶成吉思汗近叔之女華蔭公主,育有二子,長子也孫貼額,次子也速不花。
明崇禎十二年(清崇德四年、1639),喀喇沁左、右翼、土默特左翼三旗會盟于卓索圖,稱卓索圖盟。清順治五年(1648),建土默特右翼旗,屬卓索圖盟。清康熙三年(1664),自杭愛山遷入的巴勒布水圖喀爾喀左翼,附于土默特左翼旗。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析喀喇沁右翼旗建喀喇沁中旗,仍屬卓索圖盟。至此,卓索圖盟為2部5旗。
1914年,民國政府成立熱河特別行政區,卓索圖盟屬之。
1928年9月,設置熱河省,卓索圖盟屬之。
1933年,日軍侵占了熱河省全境和內蒙古東部地區,東部蒙古地區會盟制取消,代之以省領旗,統屬偽國務院興安局。至此,卓索圖盟不復存在。
喀喇沁是蒙古歷史上著名的部落??哂直环Q為“哈剌嗔"、“哈剌陳” 等,意為守護者、保衛者。其先祖的駐牧地是中亞的烏古思人地區,后來遷到了阿姆
河以南。13世紀初被蒙古軍征服來到蒙古草原,元朝滅亡后哈剌赤軍及其家屬變為15世紀后的喀喇沁部,直到李來太師去世后被遷入鄂爾多斯境內。達延汗諸子時期,遷至大同駐牧。16世紀上半葉,進入到了兀良哈地區,此時從喜峰口、張家口、獨石口邊外,直到大沙窩的西南部和開平-帶都成了喀喇沁部的駐牧地。兀良哈的貴族是喀喇沁萬戶統治階層的組成部分,他們與蒙古黃金家族世代通婚,聯姻關系不斷,所以兀良哈貴族都有自己的牧地和屬民,形成各自的兀魯思。說起聯姻,又不能不說蒙古族婚俗,這些婚俗,在現今的東北地區甚至全國范圍內仍在“世襲”,盡管時過境遷,以及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個別地方的發揮和演變使其成為“買賣婚姻”的“陋習”,但仍然可見源于蒙古族婚俗的影子,也不影響它傳承已久的歷史印記。
蒙古族婚俗,蒙古族青年男女結婚,是要選擇吉日,男方要給女方家送彩禮。彩禮有羊、衣服、布匹等。女方家陪嫁的東西有牛羊帳篷等。鑰匙由女方家送親人保管,等新娘到了男方家后,由新郎的母親拿錢來贖鑰匙,再交給新娘。結婚前一天男方要把貼有紅紙的豬肉和酒送到女方家,既作為禮物又讓女方家用于招待賓客。
蒙古族傳統婚禮習俗,在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歷史悠久,世代流傳。自古以來,當地蒙古族聚集的地方,民間始終保持著古老的郭爾羅斯蒙古族特色的傳統婚俗。在氏族社會時,蒙古人認為氏族內所有成員來自一個共同祖先,氏族內不能結婚和同婚,特別是王公貴族都隔旗結為婚緣。蒙古草原廣袤遼闊,居住分散,娶妻或嫁女都要到很遠的地方,女兒出嫁后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與父母兄妹再見面,因此娶親成了男婚女嫁的喜事和親人分別的悲事。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前郭爾羅斯的蒙古族,在婚嫁時,自然要用歌唱去表達這種喜慶和悲傷,于是產生了婚禮歌。經過漫長的歷史過程,產生了半職業性的婚禮祝詞家,男方和女方“賀勒莫沁”,雙方都有歌手和“賀勒莫沁”,并逐漸形成了按照婚禮活動順序、歌聲貫穿全過程的婚禮習俗。
蒙古族婚俗流程,蒙古族的婚禮婚俗大體包括戀愛、說媒、定親、接親、婚禮、回門等內容。
青年男女相識相愛后,要由父母出面托友說媒,男方準備財禮。定親時女方家要備好酒席盛情款待男方親友,并回“四合禮兒”。
蒙古族傳統婚禮要有十七道程序,前后要安排三天。
婚禮頭一天, 男女雙方家準備喜宴。第二天搭喜車,安柜箱,布置洞房。為新娘做被褥、縫衣裳,梳頭化妝開臉。在迎親的隊伍到來之前,新娘要向父母獻上哈達,行禮告別。新娘下車要接喜盆,和新郎手牽手跨火,象征愛情堅貞不渝,也喻示著生活紅紅火火。拜過天地,就要引入喜宴大廳拜見父母行大禮。
喜宴一邊進行, 一邊有親朋好友唱著祝福的喜歌, 兩位新人要依次為客人獻上哈達。新郎新娘走入洞房標志婚禮結束。
送親隊伍返回時婆家要送上一塊“離娘肉”。
在婚禮后的第三天,新娘要回娘家,在第八天返回,婚禮滿一個月后,她還可以再回娘家住一個月,俗稱“住對月",這是朝陽蒙古族傳統婚俗重要的最后一部分,對女方家來說,也是一段節日般的日子。
上下五千年,一段家國史,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里的成員不斷地進化不斷地發展與探索,才有了如今泱泱大國的繁衍與強大。在歲月的星河里,每個民族的風俗習慣猶如寶貴珠璣一般璀璨明亮,它們匯集在一起發光、發熱,又像“石榴籽”一般緊湊、團結——這就是民族的信仰和力量。
(注:本文素材取自喀左浴龍谷溫泉度假村——“東蒙文化園”,部分資料來源于網絡)
刊發于《遼寧區域經濟》2023年8月號
撰文/攝影鄧軼夫 李尚平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