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流淌】
作者:楊 姝(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重慶境內水系發達,江川縱橫,流域面積超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74條,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42條。江與山相遇、水與岸交融,勾勒出“三山夾兩槽”的立體輪廓;長江與嘉陵江交匯,刻畫出重慶兩江四岸的“城市會客廳”。重慶因此以山城、江城、山水之城名聞天下。
站在兩江交匯處的朝天門碼頭,眼前涇渭分明的江面仿佛是層層堆砌的油畫。往上回溯,是雄奇俊偉的山地高原和一望無際的草原戈壁;順水東流,是瑰麗壯美的長江三峽和廣袤遼闊的長江中下游平原。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城,東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關,全長193公里,兩岸奇峰陡立,峭壁對峙。
江與山、水與岸,既是重慶發展的“框架”,也是重慶文化的“底色”。“白帝高為三峽鎮,瞿塘險過百牢關。”大美山川激發了人們“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豪情,千百年來回響在峽江兩岸的川江號子,更寄托著“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平湖”出夔門的期盼與夢想。
“一夜嘉陵江水聲”“巴山夜雨漲秋池”“楊柳青青江水平”“思君不見下渝州”。江河伴隨著時光亙古不變地流淌,見證著兩岸以江河為動脈和紐帶的興盛與發展,山水激蕩塑造著重慶“8D魔幻”的城市風貌,滋養著這座城市獨特的藝術美感。重慶的城市有機更新堅持“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并重,在“微改造”中下足“繡花功夫”。將“大美重慶建到每個居民家門口”,讓更加美化的城市風貌和更加優化的生活場景相融,也使得重慶成為近年來“近悅遠來”的最熱門“網紅城市”之一。
大山大水構筑了重慶發展的基礎,打開了重慶發展的格局。在歷史的長河中,傳統的巴渝文化、明清移民文化、開埠建市文化、抗戰陪都文化、紅巖革命文化、西南三線建設……不同時期豐富多彩的文化在這片土地上異彩紛呈。大山大水間孕育的自由包容、勇毅大氣、忠誠擔當的城市品格,更成為新時代重慶確立“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發展思路的人文底色。
“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決定了重慶在國家區域發展和對外開放格局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外引內聯、通江達海,成為新重慶在中國式現代化宏大場景中系統謀劃、整體推進,全面融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新課題、新機遇和新優勢。
重慶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作為“一號工程”和全市工作的總抓手總牽引,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引領,依托東向長江黃金水道、西向中歐班列(成渝)、北向渝滿俄等國際班列、南向西部陸海新通道,一體打造輻射西部、服務全國、鏈接東盟、融入全球的大通道、大樞紐、大口岸、大物流、大平臺。“四向”開放通道構建起“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貫通融合的新格局。截至2022年底,僅西部陸海新通道就已覆蓋了119個國家和地區的393個港口。
流水通波接海江,明月何曾是兩鄉。新時代新征程,新重慶正譜寫山水城市的新篇章。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13日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