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脈脈高聘發布《2023新經濟行業中高端人才就業觀察》(以下簡稱《就業觀察》)。《就業觀察》數據顯示,中高端人才競爭激烈程度顯著低于就業市場平均水平,新能源汽車對中高端人才的吸納能力持續增長,研發崗中高端人才數量斷層領先,三成中高端人才日均加班2小時以上。
中高端人才競爭激烈程度低于平均水平 新能源汽車行業人才吸引力穩定增長
脈脈高聘對“中高端人才”的定義為年收入人民幣30萬元以上職場人。《就業觀察》顯示,近三年,中高端人才求職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但求職難度仍低于就業市場平均水平。2023年1-5月,中高端人才供需比為1.80,顯著低于就業市場整體人才供需比的2.24。
新能源汽車、電子、人工智能行業具備較強的人才吸納能力,人才供需比低于其他行業。具體而言,2023年1-5月,人工智能行業人才供需比為1.38,新能源汽車行業人才供需比為1.19。
此外,在2021年-2022年間,新能源汽車連續處于人才凈流入態勢,2022年,新能源汽車行業人才流入流出比達到1.76,位列各行業榜首。
值得關注的是,互聯網依然是中高端人才存量最多的行業,遙遙領先于排名第2的電子商務&新零售行業和排名第3的企業數字化服務行業。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熱門行業的中高端人才數量也躋身榜單前10。
比亞迪、字節跳動成中高端人才首選 南方城市中高端人才顯著多于北方
中高端人才的企業遷徙趨勢具有明顯的“行業融合”趨勢。2022年,比亞迪在所有企業中的人才流入流出比例最為顯著,高達2.92,吸納了來自騰訊、OPPO、小鵬汽車、博世以及華為等各領域企業的人才。字節跳動的人才流入流出比例也達到了2.18,是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美團、OPPO、華為、Shopee以及微軟等眾多知名企業離職員工的首選公司。
從城市分布來看,一線城市仍然是中高端人才聚集地,但二線城市對中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在上升。北京上海成為中高端人才存量最大的兩個城市,深圳緊隨其后,杭州超越廣州位居第四。南方城市整體表現亮眼,占據前十中的八席,北方城市僅有北京、西安入榜。2022年,蘇州、合肥的中高端人才從凈流出逆轉為凈流入。
從就業偏好來看,高速增長的獨角獸公司以27.69%的占比位列首位,其次是外企,占比為23.38%,大型民營企業的選擇占比則為19.07%。
研發崗中高端人才數量斷層領先 80后、90后成中高端人才中堅力量
從崗位分布來看,研發崗位的中高端人才數量最多,對排名第二的項目管理崗、第三的產品崗形成斷層式領先。人力資源、設計、財務稅務、市場公關等中后端崗位也上榜, 但數量較少。
從年齡分布來看,80后、90后已成為職場中堅力量。30至40歲的人群在中高端人才中的占比達到58.22%,25至30歲的人群占比為16.97%,40至45歲的人群占比為17.25%。
學歷通脹的背景下,中高端人才的學歷也顯著高于就業市場平均水平。中高端人才中本科人才占比為57.83%,碩士人才占比31.2%,博士人才占比1.6%。
3成中高端人才日均加班2小時以上 6成選擇拓展人脈提高競爭力
中高端人才加班是常態,超7成存在不同程度的加班。26.73%的人會加班1-2小時,18.18%的人會加班1小時以內,16.88%的人會加班2-3小時,而超過3小時的加班人群比例則為11.15%。
在隨著就業市場的緩慢復蘇,中高端人才的收入也在增長。2023年1-5月,38.96%的中高端人才實現了不同程度的月收入增長,38.31%的中高端人才月薪沒有變化。從支出來看,房租/房貸成為中高端人才第一支出大項。其次是基本生活支出以及子女撫養費用。
面對就業市場的人才飽和周期,中高端人才應對競爭的方式比較積極。《報告》顯示,六成左右的人選擇“持續學習,提升學歷”和“積極社交,拓展人脈”作為提升自身競爭力的主要手段,近半數選擇“拓展能力邊界,考證、在知識平臺學習”,而選擇“瀏覽職場社區,了解最新職場信息”的人數占比為44.37%。
脈脈創始人兼CEO林凡公開表示,AIGC帶來的是一場史無前例的、極具顛覆性的生產力變革。職場人與AI適配的程度將決定其薪資水平。中高端人才與其他人才的最大區別是:打破原有規則、正確提出問題將會是。脈脈高聘將持續在新經濟領域拓展更多行業,在產品和服務上持續完善內容和招聘生態,提供更多行業動態、人脈信息、知識干貨,助力中高端人才提高競爭力的同時,為更多企業吸納中高端人才提供更多助力。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