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財經11月2日訊 財新今日發布10月中國制造業PMI終值為48.3,較9月的47.2回升1.1,為6月以來最高,但仍連續八個月處于收縮區間。對此,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教授王建鉚認為,短期內制造業PMI明顯高于50%的榮枯線希望渺茫,政府需要大力提高產業集中度,同時調整稅收。
王建鉚指出,官方和財新本月發布的PMI雖然前者低于預期,后者高于預期,但共同點是兩者都還處于榮枯線以下,說明我國制造業還未完全走出陰影,而且已經延續很長時間,短期內要明顯好轉即明顯高于50%希望渺茫。
王建鉚認為,要保持充足的貨幣供應量,關鍵是貨幣寬松之后產生的流動性要真正到有效率的地方去,如果寬松后流動性進入股市、房市,就未必是好事。因為目前中國一些行業本身產能過剩,如房市就存在泡沫,股市的泡沫也剛破不久,制造業的投資泡沫也很多。因此政府需要采取一些更有針對性的措施,有導向性的理念,采取定向寬松。
我國制造業目前很多資金總是流進某些行業說明現行制度存在很大問題,資金應該向環保、民生等方面引導。除了考慮貨幣政策,還需要考慮財政政策,財政政策可以拉動民間消費,貨幣政策則拉動民間投資,但目前問題是民間投資上不去,還在依賴政府投資基本建設項目等。貨幣政策要能夠拉動民間投資,財政政策能夠拉動民間消費,這才是好的政策。
在談到目前企業去庫存壓力大的問題時,王建鉚介紹,“一帶一路”受益最大的還是大企業,小企業從中獲益并不明顯,隨著“一帶一路”的順利推進,大企業去庫存、消化過剩產能可能進展得更為順利。但企業也需要配套措施,中國經濟目前很大的一個問題是大企業的產業集中度還太低,國外有一定規模經濟效應的行業集中度都相當高,我國政府需要大力提高產業集中度,進行優勝劣汰。
王建鉚建議,對于小微企業政策傾斜需要著重把稅率降下去,現在稅率偏高。原來很多地方是“高稅率、寬征管”,但最近情況出現變化,即政府財政收入在滑坡,各地財政部門就有壓力,就開始形成“高稅率、嚴征管”的局面,這樣一來小企業壓力就很大。
“稅收總體上也要轉型,例如引入碳排放稅,一般的稅收要想辦法降下去,這樣就鼓勵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增加,也符合我國產業調整的方向,我國稅收已經到了必須調整的時間點,而且可能要做較大調整,要把稅收重點放在占用資源、消耗資源的行業、企業上。”王建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