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AI交易備受關注的情況下,分析師開始質疑,當前人工智能炒作是否像互聯網時期那樣造成泡沫。或者這次會有所不同?
【資料圖】
伯恩斯坦(Bernstein)分析師托尼·薩克納吉(Toni Sacconaghi)和斯泰西·拉斯貢(Stacy Rasgon)研究了互聯網泡沫時期的資本投資流失,評估當前在硬件和服務上投入數十億美元以支持人工智能的熱潮可能會帶來怎樣的結果。
伯恩斯坦公司的分析師寫道:“雖然許多觀察人士將英偉達的增長加速形容為‘前所未有的’,但我們認為,互聯網時代的服務器銷售是一個先例,最好的例子就是太陽微系統公司。”他們指出,在互聯網繁榮時期,太陽微系統公司的市值達到了2000億美元的峰值,但在2009年,該公司被甲骨文公司以不到6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
分析師表示:“該公司的經歷突顯出,上游硬件供應商的波動往往比終端用戶的需求劇烈得多。”
伯恩斯坦的分析師說,另一個“與英偉達當前情況驚人相似”的風險是,大部分增量服務器需求來自于互聯網初創公司——其中許多被證明是不可行的業務。
據伯恩斯坦研究公司估計,英偉達數據中心收入預計將增長150億美元,同比增長近一倍,到2024年將再增長200億美元。伯恩斯坦的分析師們表示:“考慮到主要面向用戶的人工智能應用似乎不太可能在2025年之前擴大規模,而且短期內大量的人工智能云需求似乎來自于(風險資本)支持的初創公司和企業,它們在沒有預算的情況下測試使用生成式AI的可行性,也沒有企業承諾支持全面使用,這種風險顯得尤為突出。”
伯恩斯坦的分析師還將目前的人工智能擴張與微軟在2013年開始對Azure的投資進行了比較。分析師指出,雖然微軟的云服務在最初幾年的利潤率高達15%,但Azure已經擺脫了負增長,到2021年毛利潤率飆升至66%。
分析師寫道:“一個有趣的細微差別是,Azure的早期構建主要以建筑物的形式出現,因為微軟首先在全球建立了物理數據中心,以滿足Azure和微軟Office 365的需求。”“然后,他們在這些數據中心安裝了服務器,以便在需求上線時使容量與需求相匹配。”
他們說:“生成式人工智能似乎需要大量的建設和改進,因為人工智能服務器往往比傳統服務器運行得更熱,消耗更多的能量,因此需要專門的數據中心。”
英偉達也加入了這一行列,其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黃仁勛(Jensen Huang)今年3月宣布了一系列旨在擴大人工智能開發的產品和服務。
至于目前的炒作,伯恩斯坦(Bernstein)分析師表示,這完全取決于人們愿意承擔多大的風險來投資人工智能。
伯恩斯坦的分析師們承認:“我們認為,英偉達和其他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硬件供應商近期的上漲潛力最大,但過度建設的風險也最大。”
分析師認為,投資者可通過押注云服務提供商來參與人工智能投資,且這一領域風險較小,如微軟的Azure、亞馬遜的AWS或谷歌云平臺。分析師寫道,這樣的投資“可能提供類似的長期上行空間,風險相對較低,估值倍數也較低”。“我們認為,它們的下行風險主要來自類似于亞馬遜在2021- 2022年的配送網絡過度建設。”
編輯/Jeff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