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稱,明年,肯德基來華30周年紀念肯定是一次低調的慶祝活動。上校的第一家門店位于天安門廣場的西南角,現仍在營業。但自從1987年11月以來,中國經濟和消費者的口味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而快餐行業正努力適應。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10月14日報道,《金融時報投資參考》最新的消費品牌調查顯示,西方快餐品牌——包括肯德基、必勝客以及麥當勞——仍然在中國市場處于領先地位。它們的整體受歡迎程度甚至較去年第四季度的調查有所上升,擺脫了之前食品安全丑聞的影響。
快餐業不再像1987年時那樣炫目。越來越多的本土全套服務連鎖餐廳正在搶占市場份額,滿足收入越來越高的消費者的需求。這些新興企業已經將某些與西方快餐連鎖店相關的特征——標準化的產品和菜單、效率和清潔——移植到中國餐館模式上。中國飯店協會的數據顯示,2015年火鍋餐廳的營業額增長了15%,而中式餐館則增長13%。
中國食客對社交網絡的愛好有助于推動這種轉變,迅速吸引人們對新餐飲選擇的注意。根據萬博宣偉公司的數據,去年9月,62%的食客表示他們在社交網絡上分享了自己的用餐體驗,遠高于澳大利亞(29%)、韓國(42%)和新加坡(40%)。
科技公司也在以其他方式蠶食快餐連鎖店的領先地位。麥當勞和肯德基一度在外賣業保持優勢,但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之間在一系列O2O(線上到線下服務)領域的競爭已經擴大到外賣領域。
根據研究公司艾瑞咨詢集團的統計,2010年至2015年,O2O外賣的銷售額年均增長77%,其中餓了么(阿里巴巴支持)、美團(騰訊支持)和百度外賣的總年收入從2010年的92億元人民幣增加到去年的1616億元。這些應用程序使快餐連鎖店面臨成千上萬家本土餐館的競爭。
跨國快餐連鎖店已經改變了商店和菜單,以期奪回中國的消費者。雖然這些都是經過檢驗的重獲市場份額的方法,但核心的餐飲體驗沒有變化,考慮到口味的根本轉變,其效果值得懷疑。
為了應對其困境和來自股東越來越大的壓力,百勝集團正在剝離肯德基的中國業務,宣布向私募股權公司春華資本集團和阿里巴巴旗下的螞蟻金服出售價值4.6億美元的股份。
理論上,這些措施能夠更快更有效地應對本土競爭對手帶來的挑戰。但中國消費格局在過去30年中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成功需要的不僅僅是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