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2016年上半年創紀錄的中企海外并購熱潮后,市場開始關注,這一勢頭能否在下半年得以延續。
“德意志銀行中國收購項目團隊的忙碌程度前所未有,目前希望去海外收購優質資產的中國企業,行業多樣化,數量繁多。”德意志銀行收購業務亞洲區總經理Mayooran Elalingam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今年上半年的海外并購熱潮,是在中國企業日漸緊迫的轉型升級需求、中國經濟環境、人民幣走勢預期共同影響下的結果,“這些因素仍然在發揮作用。”
國際權威金融數據服務商Dealogic的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中企海外并購交易筆數達401筆,總額為1353億美元,已超過2015年全年水平。
今年的中企海外并購,除了中化集團480億美元收購瑞士農業科技公司先正達(Syngenta)這一金額創紀錄外,還存在一個并未受到太多關注的趨勢性變化。
Dealogic數據顯示,截至7月5日,中企海外并購案中,標的企業在歐洲的共有133筆,總金額853.42億美元;在北美市場的104筆,規??傆?07.75億美元。對比2015年,中企在歐洲市場完成142筆并購,總規模333.84億美元,在北美市場并購169筆,總規模279.60億美元。
數位外資行人士稱,在美國大選結束前,中企將并購重心逐步轉至歐洲的趨勢不會改變。
海外并購重心移至歐洲
盡管中國經濟在放緩,但對沖價值鏈上游的渴望,以及通過境外市場進行全球化的需求,驅使中國企業在海外并購領域越發活躍。
“今年以來我觀察到的情況是,中企跨境收購主要活躍于制造業、醫療業、消費業、科技媒體及電信(TMT)行業。” Mayooran Elalingam說。
德意志銀行近期發布的報告顯示,今年初至5月末,中企海外并購行業占比前三甲分別為工業(42.1%)、TMT(38.2%)及自然資源(13.1%);若將時間拉長至2011-2016年5月末,前三甲為自然資源(46.0%)、工業(18.6%)及TMT(16.4%)。無論如何,過去以央企海外買資源為主的中企海外并購活動,已發生了顯著變化。
從已被納入統計的并購項目來看,目前中國跨境收購標的企業主要集中在美國和歐洲,原因之一在于,對中國企業而言,歐洲和美國是兩個較為穩定的市場。
今年的變化在于,歐洲正在變成中企跨境并購的關注重點。
綜合各家外資投行報告來看,歐洲的制造業、消費業、醫療業等擁有較多優質資產,對中國企業吸引力較大。但更重要的是,相比美國,歐洲市場的并購競爭更小、且歐洲的監管對中國企業更為友好,而這正是驅使中企興趣轉移的關鍵因素。
“(在美國),如果有資產出售,在競標的第一輪、第二輪中可能同時有25家潛在買方參與。” Mayooran Elalingam說,美國市場并購業務競爭激烈的原因主要是市場體量巨大,一是財務投資者規模龐大,除了KKR、凱雷等大型私募基金以外,還有很多活躍的本土投資方;二是美國的企業數量頗具規模,很多中小型企業也活躍于收購市場。
“當我參與一家中國私募基金收購歐洲餐飲連鎖品牌時,競標過程中并沒有歐洲私募基金或戰略投資者參與競爭,基本上都是海外私募基金。如果這樣的餐飲連鎖資產在美國市場上出售,將輕易吸引兩位數以上的潛在買方競標。” Mayooran Elalingam說。
CFIUS審查漸嚴
今年以來,歐洲市場的另一吸引力,源于更友好的監管環境。
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CFIUS)被視為美國外資看門人,今年以來對中國買家的審查更趨嚴格。
Dealogic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最終撤銷的交易筆數為26筆,規??傆?97億美元。其中,有多個被市場普遍看好的項目,最終遭到了CFIUS否決,包括中國風險資本集團GO Scale對飛利浦照明業務Lumileds 30億美元的收購、清華紫光集團37.8億美元參股Western Digital等。
在多位外資投行人士看來,被撤銷交易數量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國大選年”的影響。CFIUS可能會在太陽能等敏感行業的跨境收購項目上,增大阻力。
可以預見,今年下半年中國企業或將在美國市場上遇到更多障礙,中標幾率降低,進而使得歐洲市場吸引力增強。
“中國給歐洲很多政策支持,大多數歐洲國家都對中國非常友好。美國大選之后,應該說政治因素將扮演更小的角色,而不是放寬審查標準。”Mayooran Elalingam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