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布魯塞爾2月18日電 題:帶著文憑上路的難民
中新社記者 沈晨
“如果掉入海中,我并不害怕,但我一定會把文憑舉過頭頂。文憑,就是我的生命,是我未來的希望。”
這段話給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荷語)國際關系學博士默罕默德·薩拉曼留下了深刻印象。薩拉曼五年前從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前來求學,目前在該校協助難民學生重新融入學校生活。
薩拉曼在與抵達比利時的難民交流時發現,不少申請就讀的難民大學生都隨身攜帶著文憑證書,這令他很吃驚。
他說:“目前為止我們收到了800多份入學申請,只有7名申請人無法提供文憑證書原件。此前,我還以為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不會帶著文憑上路,只有7人無文憑的現實讓我很吃驚。我問過其中一位敘利亞申請人,他順口就說出了那句話(編者注:文章首句)。”
薩拉曼透露,難民中不少人都在祖籍國受過高等教育,其中有些人甚至還獲得了碩士文憑。但是他們的文憑不被比利時機構承認,必須重新申請本科或者研究生的課程。
800多份入學申請的數字也讓布魯塞爾自由大學(荷語)的負責人感到有些意外。布魯塞爾自由大學(荷語)難民事務負責人科恩·范登·阿比勒年初設想會有100人左右申請入學,但截止目前校方已經收到了800多封相關的電子郵件。

阿比勒介紹說,布魯塞爾自由大學(荷語)校長在2015年年底找到他,希望他能就難民融入社會做一些調研工作。當時,校方希望將工作的重點放在教育領域,對抵達比利時的難民進行培訓和再教育。
“我們不只是希望他們能夠獲得難民身份,更希望他們及時地融入社會,為將來的工作生活做好準備。”阿比勒說。
在社會學領域有著近15年管理教學經驗的阿比勒隨即對比利時難民的狀況進行了調研。他發現,去年約有35000人在比利時申請難民身份,其中23%是學生,11%是大學學生。根據這一系列數字,阿比勒分析認為,比利時的大專院校應該聯合起來,共同滿足難民中潛在的求學意愿。
薩拉曼說:“語言和教育是融入新文化的最佳途徑。前來申請入學的難民學生中,有些人只會英語,荷蘭語水平不夠好,我們會給他們機會來學好語言。”
阿比勒認為,如果這些難民能夠在大學中學好語言并最終獲得文憑,肯定能夠在未來的比利時社會中找到自己的立足點。“我們提供機會,讓他們學習技能。這些經受過良好教育、具有職業素養的難民就能夠開啟新的生活,成為我們社會中的一員。”
數據顯示,比利時荷語區未來10年需要35000名工程師,本地學生只能補充7000名左右。大量融入的高素質難民未來將成為填充這一缺口的重要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