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高樂高 編輯丨米利暗
易烊千璽進編制這件事,變得越來越離譜了。
【資料圖】
一開始,國家話劇院公示了易烊千璽的招錄信息,只是讓一些粉絲突然感到幻滅:
原來我千辛萬苦一個人單挑上萬人才考到的編制,對明星來說卻如此輕而易舉。
所以忍不住質疑:明星日進斗金,擁有這么多普通人無法企及的資源,卻還要來跟我們普通人搶編制。
這樣真的公平嗎?
且不論針對易烊千璽個人的質疑是否成立。
但在2022年200多萬人參加國考,部分崗位1萬9千人報名只招錄1人的超大競爭壓力下,普通人有這樣的抱怨,實在無可厚非。
然而誰也沒想到,不僅沒有人關心公平不公平,還不斷有人跳出來出來嘲諷質疑者:
不過是小鎮做題家們只知道做題,考不上編制就急眼跳腳罷了。
隨即引發了輿論軒然大波。
何其荒謬啊,“出生平凡,靠自己頭腦和勤奮,一步一步在外站穩腳”,這樣在中國上演了成千上萬次的奮斗故事。
原來不過是有錢、有閑階級口中“小鎮做題家”的無謂掙扎罷了。
我的出身,不是你的嘲諷對象
“小鎮做題家”這個詞,最早來自豆瓣小組“985廢物引進計劃”。
原來的意思是指那些出身小城鎮,埋頭苦讀,擅長應試,但因為平凡甚至是落后的家庭出身而缺乏一定視野和資源的青年學子。
實際上,他們當然不是廢物。
而是在千軍萬馬的高考中,全靠自己的努力,一分甩下一萬人,這么一分一分給自己掙到了一張大學的門票。
當然,考上大學并不意味著人生高枕無憂,于是在這個人數多達十二萬的小組里,大家用自嘲和調侃的方式釋放內心失落和焦慮的情緒,同時也互相安慰鼓勵。
這個詞,從出生第一天起,就帶著強烈的自嘲和調侃意味。
但,它絕不該是用來輕蔑他人的標簽。
畢竟這個詞的背后,寄托了無數平凡家庭出生的孩子,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希望。
前幾年,有一部名叫《出路》的紀錄片,導演花了6年的時間,跟拍三個孩子的成長故事,揭開了中國家庭與階層的真相。
其中,有一個男主人公徐佳,出身在農村,他第一年參加高考時成績并不理想,他堅持選擇了復讀——因為他要將大學錄取通知書帶到父親墓前。
為此,他經歷了三次高考。
盡管第最后只考上了二本,畢業之后找工作也困難重重,但最終他還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走出了自己生活的小村子,在城里買了房結了婚。
他不像故事中的另一位主角,北京女孩袁晗寒——就讀于北京最好的中學,因為無聊便選擇退學,之后又出國學習藝術,回國后家里由著她的興趣給她開個公司。
袁晗寒可以看到生活有很多種可能,面對無數的選項,只需挑選自己愿意走的、有意思的路就好;
但徐佳只能削尖腦袋,扎進書本,硬是闖通了高考這條小道;
徐佳的故事,就是絕大多數“小鎮做題家”的寫照。
被嘲諷的小鎮做題家們,他們是自己喜歡聽著凌晨五點響起的鬧鐘,到自習室里刷堆成小山似的的教輔資料嗎?
他們很享受無數個日日日夜夜抱著寫不完的各科目試卷,也愿意無數次因為焦慮和不安獨自走在操場上、坐在樓道里的奔潰大哭?
他們只不過背負著家人的期待和希望,想通過讀書上大學,過上好一點的生活而已。
不過是受盡了磨煉和崎嶇困苦,為自己爭取多一點點的安全感和確定性而已。
對他們來說,除了讀書,別無他法。
但他們怎么也沒想到,竟然因為自己的努力,成為了互聯網的嘲笑對象。
就像一位微博網友評論的那樣:
我生來就是一顆懸崖上的小草,我以為你會鼓勵我生命力頑強;
沒想到你卻嘲笑我,不過是一棵小草,永遠也開不出美麗的花。
生而為做題家,我不想抱歉
在小鎮做題家的背后,還有千千萬萬個小鄉做題家,小村做題家。
他們不是富二代,沒有老天爺賞飯,沒有成為明星的臉蛋和身材。
出身平凡,他們只能用自己的努力和才智做階梯,才有一點渺茫的希望打破階級壁壘。
出生在云南宣威市阿都鄉一個偏僻的山村里的林萬東,父親腦梗,因為家庭貧困只靠母親在工地搬磚生活。
為了上學,林萬東必須每天比別人早起一兩個小時,穿著單薄的衣衫,走過漫長而濕滑崎嶇的山路,到七八公里外的鎮上中學上課。
沒有余錢買書,他就借別人的來抄,把所有的重點部分一個字一個字地寫下來;
跟不上老師的進度,他就把每一道錯題反復驗算背誦,積攢成一本厚厚的錯題集。
在上學之外,林萬東也要打工,他最累的時候,一天能扛200袋水泥,累得腰都挺不直,手心全是磨出來的傷口。
在這樣的磨難下,2019年,他以713分的成績考入了清華大學。
最近頻上熱搜的河北理科狀元龐眾望,父親患有精神病母親癱瘓,家里負債累累,入不敷出,龐眾望平時只能靠撿廢品攢學費生活費。
除了撿塑料瓶子,有時候龐眾望看見街邊的廢金屬皮,也會習慣性地撿起來,不小心劃破了手,他會小心翼翼地藏好,絕不讓生病的母親看見。
為了協助全家人節約開支,給母親省下治病錢,龐眾望每日去菜市場撿干凈的菜葉。
即使這樣,他也沒有放棄學業,考進重點高中之后,他更加努力地學習,因為高考對于他來說,就是實現夢想的唯一辦法。
考上清華之后,龐眾望在接受采訪時說:“雖然我不能做到最好,但我一定要做到努力,我也可以選擇我的未來?!?/p>
每一個從大山走到城市的小鎮做題家的人生履歷,都是一段了不起的史詩。
他們沒有資源、沒有支持、沒有背景,卻赤手空拳為自己打下了一片天。唯一比這樣的故事更動人的點在于,這樣的故事,已經發生了無數次。
或許不是上清華上北大,但是他們也在不同的崗位上燃燒著自己的能量,扎扎實實、堂堂正正地活著。
沒有人可以決定自己的起點,但每個人都能夠決定自己的終點。
只有真正的勇者,才會真的用行動來實踐這句話。
為什么總有人嘲笑努力的人?
用“小鎮做題家”來稱呼別人,最令人不適的地方在于,這個詞中隱含了多重鄙視鏈:
含著金湯匙出生的,鄙視赤手空拳打天下的人;
出生就在大城市的,看不上來自農村小城鎮的人;
無需努力就可以獲得一切的,嘲諷拼盡全力奮斗的人。
小鎮青年們,一次又一次腳踏實地地做人,靠自己的力量努力,寫滿了他們對待人生的熱忱和真誠。
憑什么要這樣被人嘲笑?
然而這幾年,類似這樣顯示自己優越感和傲慢的言論不絕于耳:
提到高考,就有人跳出來批評“這哪是什么教育,這根本就是訓練考試機器,絲毫沒有人文素養上的提升,沒有獨立的人格和思想?!?/p>
有些專家會告訴大家:收入不高,可以把家里閑置的房子出租,有租金不就可以過日子了嗎?
富二代會驚呼:“這年頭還有人沒有出過國嗎?”
何不食肉糜啊。
請多看看這個世界的參差吧!
要知道,那些生活在邊遠山區的孩子為了讀書要在地勢險峻的半山腰搭棚只為了蹭網絡信號,為了讀書要滑索道隨時可能命喪怒江。
他們從來不是什么做題家,他們是令人敬佩的夢想家和實干家。
“你我來自湖北四川,廣西寧夏河南山東貴州,云南的小鎮鄉村,曾經發誓要做了不起的人?!?/p>
今天,小鎮做題家們可以直面自己不能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可以直面來自社會的全方位毒打;
他們不是非要進那一兩個編制,但他們絕不能接受高高在上的奚落和諷刺。
為了自己的未來義無反顧拼搏過的人,即使最終失敗,也依然閃閃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