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消費對GDP的貢獻率高達到58.4%。此外,今年前十個月,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一直保持在10%到11%之間,表現十分搶眼。
政策利好層出不窮,購物節越來越多,親朋好友越來越親密……“掃一掃”、消費貸、全球購……在動動拇指就能購物的時代,2015年,中國人的消費格局悄然間或已發生深刻的變化。
政策利好打造中國“消費升級版”
2014年10月29日,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進消費擴大和升級等重要事項。會議提出的重點推進6大領域消費,被不少人譽為中國“消費升級版”。
今年以來,政府相繼出臺鼓勵跨境電商的一系列相關政策。6月10日,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促進跨境電子商務健康快速發展,推動開放型經濟發展升級。用“互聯網+外貿”實現優進優出,有利于擴大消費,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11月24日,國務院及國務院辦公廳連發《關于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業對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的指導意見》兩大重磅文件部署消費升級,培育新供給、新動力。
從降低部分服裝、護膚品、紙尿褲等國外日用消費品的進口關稅、增設免稅店,再到“互聯網+流通”計劃等一系列消費利好政策的密集出臺,政府旨在通過完善國內消費環境增加符合消費升級趨勢的產品與服務供給。
多元追求從物質到精神的演變
近年來,中國經濟結構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根據瑞士信貸銀行發布的《全球財富報告2015》數據顯示,中國中產階級人數達到1.09億人,成為全球中產階級人數最多的國家。隨著中產階級隊伍的不斷壯大,人們的生活方式已從關注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逐步向精神層面邁進。
短線出境游、親子游持續增長
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出境游人數和購買力連續3年居世界第一。2015年,出境游人次預計將突破1.2億,出境消費將達1.1萬億。
2015年春節期間奔赴日本的大陸游客多達45萬人次,為其貢獻了1125億日元(約60億元人民幣)的消費額。
日韓對于大陸的簽證政策放寬,人民幣匯率升值,海外旅游業的不斷完善,以及國民財富的不斷積累,中產階級對于消費品質的訴求越來越高,是其中的原因。另外,由于今年美國對中國大陸的簽證政策放寬,大陸游客奔赴美國的人數增長率達到了39%。
此外,孩子放假、家長拼假,親子游的熱度只增不減。據調查數據顯示,2015年暑期出游人群中,親子游占比高達50.1%。
父母普遍認為暑期出游既能增加親子感情,也能鍛煉孩子的能力。另一方面《爸爸去哪兒》《爸爸回來了》等熱門綜藝節目也在另一程度催升了親子游熱度,許多景區和旅行社都紛紛推出了親子游主題產品,并注重融入科普性、教育性、參與性。
文化娛樂消費增長迅猛
“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到2020年,文化產業要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2015年至2020年的6年里,按名義GDP增長計算,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至少應該達到5萬億。
2015年,在文化娛樂方面,最為矚目的非電影產業莫屬。“數據”是這個時代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票房不僅反映了一部作品的受歡迎程度,也反映了娛樂行業的發展狀況。可以說,今年中國電影迎來了真正的“本土電影”元年。
據統計,截至12月3日,全國電影票房首次突破400億元大關,相比去年同期,增長47.4%,并有望在年底沖擊440億元。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指出,“中國未來成為世界第一大電影市場,幾乎毫無懸念”。
健康觀念轉變力促體育產業吸金
2014年10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提出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在體育、健身事業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同時,健康、運動觀念已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進入尋常百姓視野。大家已經從觀看體育賽事轉為參與體育活動,把健身作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購買高端體育裝備已“風生水起”。據統計,今年“雙11”體育用品成交額達到44.57億元,比去年同期上漲55%;成交用戶數增長約六成。
創新驅動從傳統到智能的蛻變
2015年3月5日,李克強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首次將“互聯網+”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隨后,一場由“互聯網+”掀起的消費浪潮洶涌來襲。來勢洶洶的“互聯網+”正大刀闊斧地改變著人們的消費體驗。
時至今日,諸如預約打車、點餐、蔬果外賣、上門洗衣、找家教等一系列新興消費方式都已是觸“網”可及,并正在如火如荼的發展著。
出行由“我等你”變為“你等我”
當下,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時間就是金錢”已經成為不變的真理。然而,“打車神器”的出現,讓每天早出晚歸的上班族在路上多了一份從容。而且,便宜、方便又快捷,何樂而不為呢。
“叫車”已悄然成為百姓出行的頭等選擇。數據顯示,目前滴滴快的在國內互聯網專車市場份額達到80%,其單日出租車的出行人數約為300萬人次。
此外,按地域劃分,目前打車軟件的使用者主要以一線城市為主。其中,北京、上海、杭州分列2015上半年中國打車軟件訂單城市排行榜前三名。
消費金融打造中國消費新藍海
2015年,消費金融行業迎來了井噴式發展的一年。6月1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放開消費金融的市場準入,將原來16個城市開展的消費金融公司試點擴大至全國。隨后,不少商業銀行加大了在消費金融領域的投資力度,致力于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尤其是阿里、京東等互聯網巨頭紛紛加碼消費金領域。
2015年8月,京東金融聯合中信銀行開發出的白條聯名卡上市。這是首個互聯網金融攜手傳統金融的實體卡產品,100天申請數量逾100萬張,令業界矚目。在隨后的“雙十一”期間,“京東白條”用戶同比增長800%,客單價達800元,分期客單價達1500元。
在當前利率市場化的大趨勢下,消費信貸逐漸成為零售銀行業務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分析人士認為,在一定程度上,這有助消費者對傳統消費形態和消費模式的改變。(唐斕綜合)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