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農行、交行、招行等銀行相繼暫停了P2P充值業務,一時間P2P機構危機感驟然提升。盡管該現象在春節后并沒有進一步蔓延,但是銀行這一舉措的背后深意還是令人回味。據《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在e租寶事件之后,市場對P2P風險的關注度空前高漲,以致銀行在相關業務合作上也顯得謹小慎微。
同時,大部分銀行與P2P的合作是由第三方支付機構間接連接的,銀行對接口的控制實際處于失控狀態。更重要的是,收益和風險上的不匹配在銀行看來也“不值得”,這也就引發了部分銀行對該業務的暫時“整頓”。
暫停P2P支付接口
銀行關閉P2P支付通道毫無疑問是對風險的擔憂。1月22日,農行電子銀行部發布了《關于立即停止與違規違約支付機構合作的通知》,其中提到“部分第三方支付機構向P2P平臺提供了農行卡支付通道,導致風險蔓延至我行,給我行聲譽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要求支付機構關閉P2P交易接口,暫停網銀充值服務。
2月3日,招行也宣布對P2P接口的暫時關閉,而給出的理由是支付接口的升級。隨后,交行、浦發等等另5家銀行也被曝出相繼關閉接口,但是很快就被證不實。
“對P2P接口的關閉就是隔離風險,并沒有其他原因。在銀行看來,P2P行業風險太大了,銀行擔心受到牽連。”農行相關人士稱,一家網貸平臺出事之后,往往涉及到的客戶群體和金額都非常大,銀行在這項業務上需要排查風險。
然而,浦發銀行則稱:“銀行談不上在風口浪尖關閉P2P接口。因為在與第三方支付機構合作中,就一直強調了接口是不對接P2P平臺的。”
據記者了解,通常情況下,銀行和P2P的充值業務并不是直接的合作,而是經由第三方支付機構進行連接。銀行在此過程中面對的僅僅是第三方支付機構,對另一端P2P的把控是“失控”狀態。
“銀行在和第三方支付機構合作的時候,已經明確的提出了接口是不能對P2P的,但是實際操作中,銀行對詳細的情況并不了解,也不排除有操作是違背銀行初衷的。”上述浦發銀行人士稱。
交行電子銀行部一位人士告訴記者:“部分銀行暫停P2P接口就是出于風險考慮。但是,針對的是一批違規違約的P2P平臺,這也是對銀行客戶的一種保護。”
實際上,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作為一個支付通道,很多P2P平臺的做法的確會影響銀行聲譽。“很多P2P平臺聲稱與國內大多數銀行有合作,將銀行的標識和支付通道整齊的排列出來,以取信投資者。可是,平臺可能并沒有和銀行直接合作,一旦風險暴露,銀行聲譽上會有所牽連。”一家P2P平臺負責人表示。
他認為,這種“借力”的宣傳手段無形中讓銀行做了信譽背書,可能銀行都不知情。“如果是國內比較好的網貸平臺也沒關系,碰到跑路和倒閉的網貸平臺就不好說了。”
銀行“分化”
在所有金融領域中,P2P屬于風險較高的一種,而銀行卻是“風險厭惡”型,兩者的合作注定不可能一拍即合。
從大行的角度看,P2P總體資金量并不大,其中的收益與潛在的風險不能匹配。P2P和銀行的合作中,收費往往因為高于第三方支付被“討價還價”。銀行的利益無非是一筆無息的客戶資金和P2P風險保證金,但是國有行大多認為“不值得”。
“P2P和銀行的合作門檻很高,一直也很難推動,就是在收益和風險上。銀監會已經發文推動P2P資金存管,障礙也在這。”一家股份行人士表示。
實際上,對于銀行關閉P2P接口一事,很多P2P平臺對與銀行合作資金存管的事也表示了擔憂。他們擔心銀行對P2P的態度惡化,導致合作談判中處于不利地位。
“目前國內銀行數量很多,還是有不少銀行對P2P是很有興趣的。”上述股份行人士認為,銀行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即使P2P蛋糕不是很大,但是還是會有銀行愿意分這塊“蛋糕”。
他認為,銀行與P2P之間的合作一直以來就存在分化。大行對P2P的合作興趣有限,中小銀行則步調較快。“從國家的政策來看,仍是鼓勵互聯網金融行業,包括P2P網貸的。但是,怎樣處理好風險、怎么合作、用什么模式合作等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值得關注的是,市場對銀行關閉P2P接口的消息漫天飛舞,但是記者發現部分P2P充值業務中大多數銀行赫然在列,變動并不大。
“銀行沒有將所有P2P平臺的接口關掉,一些資質較好的P2P平臺仍能通過各家銀行充值,但是目前大額充值會有所受限。”一家P2P平臺負責人表示,這件事情傳的太夸張,小額投資和平臺業務其實并沒有多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