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站隧道里的捐衣架
本月初,晚報報道了昆明明通巷社區的“友善之墻”,隨后朋友圈中又傳出了北站隧道的“愛心墻”,不少網友建議在全市都設置此類設施。然而,更多的愛心墻還沒來得及誕生,北站隧道的愛心墻就已經“陣亡”了。因其影響市容市貌被投訴,轄區街道辦已將其取締。
明通巷
“友善之墻”贏點贊
2月4日,昆明明通巷社區內出現了兩堵名為“友善之墻”的愛心墻。“多余的衣服捐出來,有需要的人前來領取。”愛心墻的出現,既方便了市民捐贈,也讓需要衣服的人可以更加體面從容地接受幫助。
“昆明挺溫暖的,明通巷社區,還有北站隧道口,大家都可以把不需要的衣服洗干凈拿到那里掛著,天氣冷了,肯定會有需要的人。”繼明通巷“友善之墻”后,2月5日,不少昆明人的朋友圈又刷起了北站隧道口的愛心墻。
“點贊,肯定要點贊。”掛滿衣服的3堵墻,在春節前成為不少昆明人眼中的善舉。在新浪微博中,有關昆明“愛心墻”、“友善之墻”的微博就多達20余個。點贊之余,不少網友說:“多設幾個點,這是好事。”“應該在全城都設。”
“這幾天我們社區的人員都會在路上巡查,發現‘友善之墻’出現內衣、破舊不堪的衣服等都會進行清除。”明通巷社區書記高晉云說,不過要做到24小時監管并不現實,也很難對衣物的去向進行全面跟蹤和了解。
北站隧道
“愛心墻”成垃圾場
“年前看到昆明朋友圈熱轉的愛心墻,一直心生向往,剛才終于如愿前往。卻發現北站隧道的捐贈點,已經成了讓人震撼的衣物垃圾場。”近日,有市民前往北站隧道捐衣,發現那里不怎么對勁,通過微信朋友圈發出感慨。
“北站隧道的愛心墻,是有天晚上突然出現的。”在隧道附近搭帳篷居住的老石說,沒看見是誰設立的愛心墻,但從墻上掛著的衣物,他猜測是周邊好心人做的。隧道自南向北的人行道邊,集聚著20余頂帳篷。周邊鍋碗瓢盆和掃把分隔出不同的生活空間。老石等人白天外出務工或撿拾垃圾,晚上又回到帳篷。
“其實我們不需要衣服。平日都有熱心市民、公益組織、社區和部分公司,拿衣服、食物和錢送給我們。”老石拉開被褥,指著他身后的4袋厚鼓鼓的塑料袋說:“這些都是我們的衣服。墻上掛的衣服很亂,別人都以為是我們曬的。影響不好。”
不光墻上的衣服亂,還有成包的衣服被丟在地上。“一些人來捐衣服時,直接將衣服丟在地上。還有人騎車經過手一甩,衣服和袋子一起甩在路上。”老石說。
記者觀察數小時,沒發現有人來照看過“愛心墻”,也無人管理墻上的衣物。墻上沒有留下任何聯系方式。
“是誰弄的,我們也不知道。”轄區街道辦表示,“愛心墻”不是街道辦和社區設置的。昨日上午昆明市數字城管熱線在接到市民投訴后,將“愛心墻”情況反映至轄區社區。社區當日早上已將“愛心墻”進行取締,并清理了衣物。但很快“愛心墻”又掛上了衣物。
“這里本來就是治理難點,我們平日都在聯合民政、民警進行救助或送救助站,但很多人還是不愿走。他們都有很多衣物,也不會拿墻上的衣服。這樣的‘愛心墻’不僅沒有起到作用,反而會影響市容市貌。”
“衣服的衛生情況、捐贈衣物的流向,這兩點在‘友善之墻’上都很難得以保證。”云南某愛心組織人士表示,目前就捐贈衣物的方式各有不同,但大多數經常開展捐衣活動的人員或組織并未使用“愛心墻”的模式。“我個人認為,如果要讓這一模式順利進行,不僅要考察場所設立是否合適,還要社會大眾形成更好的捐贈意識,不要讓愛心變為個人衣柜減負的行為。”
紅河建水
“愛心墻”專人維護
“建設愛心墻時,要考慮它的監管問題,不能盲目設立。在方便捐受雙方的同時,應該保證它合規,且處在管理之中。”今年大年初三,紅河建水的迎恩路也出現了一堵長約14米的愛心墻。作為E家人人愛心公益的成員,馬崗將“愛心墻”設置在自家店鋪旁。
“這樣,我每天都能對墻周邊進行清掃和維護,也能及時清理不合格的舊衣物,還能保證需要的人真的得到衣服。”如今,不管白天晚上,都有絡繹不絕的人前往馬崗的“愛心墻”掛衣、取衣。
“我們不僅進行申請報批,還號召周邊商戶的人也共同維護。大家一起獻愛心,一起來維護,才能真的起到作用。”馬崗說,截至目前他的“愛心墻”還沒有出現過過于破舊的衣物和內衣等,而“愛心墻”的設立,也受到了周邊不少菜農和老人的歡迎。
春城晚報 記者 朱琦 實習生 楊靜/文 記者 劉筱慶/攝
馬上就評 愛心墻不應一取了之
滿懷善意的北站隧道愛心墻,沒多久便淪為影響市容市貌之所,以至于不得不就此取締,無疑令人惋惜。基于已知的信息,愛心墻之所以沒發揮出預期的作用,關鍵在于供給與需求不相匹配,人們滿滿的善意不能第一時間準確無誤地傳遞至需求者手中。
好意施惠的人把衣物放在愛心墻,理想中的圖景是需求者主動來取,愛心墻則作為一個互動的平臺。但由于信息不對稱等多種原因,愛心墻最終只能說成為人們愛心的集結地,并沒有發散開來。時間一久,在沒人清理的情形下,一大堆舊衣物聚集在一塊,儼然成垃圾場,被取締似乎也合情合理。
但換個角度,如果彼時有人來規范管理,讓愛心墻動起來,首先制定一些規定,把人們的公益熱情整合起來,形成一股合力。比如說對于自發捐贈的衣服進行消毒,避免衛生問題。然后再組織人員把收集的資源統一發送至需求者手中,或者是把愛心墻的消息加大分貝宣傳出去,竭力讓需求者都能聽到,顯然比如今簡單粗暴的取締好很多。而這,歸根到底也是一個民間慈善的問題。愛心墻的新鮮出爐,意味著人們的愛心依舊,民間慈善正在日益勃興,但民間慈善事業若想有序發展,進而呈井噴之勢,離不開專業化改造、規范化運行。也就是說,政府的監管不能缺位。政府應充分履行自己的社會保障職能,與民間公益實現無縫銜接。
具體至愛心墻來說,不難發現,一開始就處于一種野蠻生長的狀態,如果有關部門能夠一開始就規范引導,尤其是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讓更多有需求者受助,也就不會出現愛心墻成為垃圾集散地的情況。而在愛心墻成為垃圾場之后,就干脆取締,實際上也比較欠妥,因為市容和愛心墻可以兼得,而愛心更不應該輕易“取締”。
一言以蔽之,愛心墻構筑,需要政府“續力”。
劉孫恒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