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紅福、吃灶神果、做羹飯……在很多老寧波人眼里,以前的春節都是紅紅火火,熱熱鬧鬧的。但現在日子越過越好,年味似乎越來越淡了。
寧波市民俗專家、市文化研究會會員周東旭說,老底子過年絕不是吃喝玩樂這么簡單。從農歷十二月二十到正月十五,寧波家家戶戶過年要祭灶、掃塵、貼門對、守歲、迎財神、鬧元宵等,過年內容多達幾十項,但現在很多年俗被逐漸遺忘,沒那么講究了。
老底子過年的習俗到底有哪些,你知道大年初一有哪些禁忌嗎?“開門炮”要怎么打?元宵節到底是吃湯圓還是湯果?聽民俗專家來說一說。
通訊員 朱尹瑩 記者 薛曹盛
●年夜飯
餐桌上一般要有雞肉
菜式一般不會少于12樣
“年夜飯”是除夕重頭戲。這一天,大家都會趕回家,和家人團聚,吃一頓團圓飯。寧波人的年夜飯,以海鮮居多。一般有火鍋(寧波人稱為“暖鍋”)、臘雞、鰻鲞、熗蟹、魚、年糕等,素菜則有香菇、木耳、金針菜、地菜等。暖鍋是年夜飯上的主角,表示暖暖和和,紅紅火火。
“暖鍋里一般會放老三鮮,比如肉丸、蛋餃和熏魚。餐桌上一般要有雞肉,因為‘雞’和‘吉’同音,表示吉利。吃魚而留下魚頭,意味新的一年里有余頭。比較常見的還有新風鰻鲞、紅膏熗蟹、雪菜大湯黃魚、寧式鱔糊、蘿卜絲海蜇皮等,都是地道的寧波菜。”周東旭說,年夜飯的菜不能少于十二樣,因為寧波人把“十二”視作一個吉祥數字,表示在新的一年十二月里“月月紅”、“月月有余”。
●守歲
小孩要給長輩磕頭拜年
長輩把紅包壓在孩子枕頭下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是“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則是為延長父母壽命,體現孝道。
吃完年夜飯,根據寧波人的老傳統,還要嗑瓜子、品香茗“守歲”。小孩給長輩磕頭拜年,長輩給小孩發“壓歲錢”。因為“祟”與“歲”諧音,“壓祟”即“壓歲”,意思是壓住鬼怪,不讓其作祟。
在老寧波的年俗中,長輩給小輩壓歲錢同樣有講究。“一般給自己身邊小輩壓歲錢,要在除夕夜把紅包壓在孩子的枕頭下面,這樣才能壓歲保平安。大年初一以后,上門拜年的晚輩要帶一些紅棗、桂圓,寓意紅紅火火,團團圓圓。收下紅棗桂圓,長輩拿出備好的紅包,晚輩磕頭說上幾句吉祥話再接過壓歲錢。”
●開門炮
放開門炮前要先說吉祥話
碰上啞炮要立即補放一個
開門炮的年俗由來已久。農歷大年初一凌晨,天剛蒙蒙亮,家家戶戶第一件事就是爭先恐后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征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
周東旭介紹說,老底子放“開門炮”規矩挺多。
男主人起床,口念吉祥話先開門,放炮仗于門口。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小鞭炮噼噼啪啪地放出去;再放雙聲大爆竹(類似“二腳踢”),大爆竹只放三發,但要“帶四放三”,留一個作“備炮”,寧波話“備炮”出典于此。
全家老小滿懷著興奮和喜悅在旁邊看,家中男主人小心翼翼地點上引信,隨著“嗤”的一溜火花,噼里啪啦的小鞭炮滿地歡跳,家里一下子就熱鬧開了。
“開門炮”放得越高越響越好,要求三發都響,聲音洪亮清脆,最吉祥。意味可解除一年的疫癘災晦。放的過程中不能斷響,否則不吉利。如果碰到啞炮,要馬上就說“悶聲發財”,再立即補放一個。
●大年初一
不倒垃圾不掃地不喝粥
初一第一餐不能開葷
大年初一是新年的開始,有很多禁忌,現在的年輕人可能都不知道。比如,這一天不能拿掃帚掃地,也不能倒垃圾。這是因為怕“掃走財氣,肥水外流”;這一天不能喝粥,要是年初一喝粥,財物就不會進門,而且會像水一樣流走;這一天不能吵架、罵人或打碎碗、杯、瓷器等易碎器皿。
這一天,連說話都要格外小心,不能說“破”、“死”、“光”、“窮”這些不吉利的字。如果小孩子不懂事,說了這些不吉利的話,大人就得趕緊說“小囡不懂事,小囡放屁,百無禁忌。”這類的話加以補救。
周東旭說,小時候,每到大年初一,大人都會再三叮囑,不要說不吉利的話,不能打碎東西。碰到鄰里街坊都要行拱手禮,互相拜年,說些吉祥話。“掃地、倒垃圾這些事早在大年三十之前都要干完。大年初一掃帚不能動,一旦動了意味著好運氣掃走了,還會破財。”
寧波人正月初一都要吃湯果,用糯米粉搓成的小圓球,寧波常常將其做成“漿板湯果”。一般,老寧波人在正月初一的第一餐是吃素的,不能吃肉魚之類的葷食。而湯圓的餡是有豬油的,屬于葷食。
在余姚、慈溪等地,新年第一天的第一件事是祭拜祖先。
●迎財神
香案上供放“豬頭三牲”
敞開大門,叩迎財神
在民間傳說中,財神有文財神和武財神之分,文財神是比干和范蠡,武財神是關羽和趙公明。有的商家,常年供奉的是武財神趙公明,以使自己在商業競爭中“宜利和合”而取勝;有的商家,供奉的是紅臉關公,關羽以“義”著稱,商家取其“以義為利”,即以“義”達到贏利的目的;有的干脆將三人一起供奉。
“寧波人善于做生意,除了文財神和武財神,還信仰東西南北中五路財神。大年初五祭財神,這是每家每戶都會做的。”
周東旭說,農歷正月初五是“財神”的誕辰。一大早,每戶人家會擺上香案,供放肉、雞、魚等“豬頭三牲”。有的用整只豬頭來供祭,附上水果和糕點。接著點上紅燭,敞開大門,燃放爆竹,叩迎財神。有些商家還早早買來活鯉魚搶財神。“主要是討個好彩頭,‘鯉魚跳龍門’,而且‘鯉’與‘利’同音,‘魚’與‘余’同音,就意味著‘有利可圖’和‘年年有余’。”
●鬧元宵
自制元宵燈掛在門前祈福
“上燈湯果,下燈湯團”
在老寧波的傳統中,元宵節從正月十三“上燈夜”就開始了,經歷正月十五“正燈”,一直持續到正月十八“下燈”為止。
“以前無論是官府還是百姓,元宵節都要在門前掛燈,圖個吉利。”周東旭說,一般從正月初七開始,人們就準備元宵燈的材料了,比如半透明的韌皮紙、竹篾、細繩、漿糊以及紅蠟燭。
一般來說,自家制的元宵燈以“兔子燈”、“鯉魚燈”和“黃魚燈”這些造型簡單的居多。比如鯉魚燈象征魚躍龍門,兔子燈象征孩子活潑可愛,都有美好的愿景。
說到元宵節,就會想到一個詞——鬧。沒錯,所謂“鬧花燈”習俗,有一系列豐富的活動,比如賞燈、賽燈、行燈會、猜燈謎、吃湯團、放焰火和社火百戲等。
元宵節是中國的情人節。在封建社會,年輕女子平日不允許隨意出門,而元宵節賞花燈卻為她們提供了一個結伴出游的機會。這一天,未婚男女以賞花燈為名順便為自己物色對象;男女青年也借機和自己的情人相會。于是就有了歐陽修“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名句。
元宵節要吃“元宵”,這里的元宵到底是湯團,還是湯果?周東旭說,民間素來有“上燈湯果,下燈湯團”的習俗。這里說的“上燈湯果”就是用糯米搓成的細小珍珠圓,一般用來跟酒釀一起燒。而“下燈湯團”除了常見的“豬油湯團”外,還包括“蒸團”,圖的就是團團圓圓。
在鎮海農村,元宵還有吃“糊拉羹”的傳統,就是將雜魚和米放在一起燒成羹。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