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額吉利紅包發發發”、“400萬個視聽禮包”、“8億現金瘋搶攻略”……
春節臨近,這幾天大家的手機都被“搶紅包”、“發紅包”霸屏,微信群里一個紅包下發,哪怕之前設置“消息免打擾”的朋友,都會瞬間加快手速隨機搶個碰碰運氣,甚至有市民直接發朋友圈索要起紅包來。
不過記者忍不住啰嗦一句——別被紅包“閃瞎眼”啦,下一秒鐘或許你手機綁定的銀行卡余額就是別人的了!
通訊員 王劍萍 記者 朱琳 實習生 陶倪
三個案例
商家推出的搶紅包鏈接
竟是騙子在“釣魚”
你還別不信,真有這樣的事情,還是近期發生在寧波的。
2016年1月中旬,王女士在微信朋友圈發現了一個商家推出的搶紅包鏈接,紅包是一張200元的代金券。
她按照要求,輸入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等個人信息,坐等200元到賬。很快,王女士就收到了網站發來的驗證碼短信,根據提示,在網上輸入短信驗證碼。
1分鐘后,她等來的卻是信用卡被消費的短信通知,這才發現自己被騙,立刻查詢了信用卡消費記錄,發現損失1000余元。
輕信“好朋友”發的紅包
結果損失1500元
同月,市民李某也遭殃了。
說起來,李某可是搶紅包活動的熱衷者。那天,她的“好朋友”發來一個紅包,鏈接上顯示的是搶200元代金券,李某一點就中了200元代金券。
然而領這筆錢需要輸入一大堆個人信息,從身份證、手機號到微信賬戶都得填,填完之后還要掃描一下二維碼。
之后不到5分鐘,李某就收到短信,銀行卡里少了1500元,她趕緊打電話向“好朋友”核實情況,得知“好朋友”微信號已被盜,她才知被騙立即報了案。
掃完紅包里的二維碼
銀行卡里2000元不見了
無獨有偶,2015年12月,市民錢小姐也“躺過槍”。
回憶那次遭遇,錢小姐非常懊惱。也是微信好友發來的搶紅包鏈接,寫著“最高搶500元代金券”,不曾想到,一點擊竟直接中了大獎。
錢小姐樂開了花,趕緊按照說明兌換紅包、折現,輸入了身份證、手機號、微信賬戶等個人信息,還掃描了一個二維碼。
幾分鐘后,錢小姐與微信賬戶綁定的銀行卡里少了2000元……
警方提醒
6種紅包不要碰
防騙同時還需防病毒、防賭博
“這些都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真實案例,不難看出,其實中招非常容易,現在臨近春節,搶紅包的活動比比皆是,我們希望早提醒、早預防,一旦被騙,想追回損失會非常困難。”昨天,海曙南門派出所刑偵朱副所長趕在節前,通過本報做出幾點提醒。
首先,根據多年的辦案經驗,他表示,以下6種紅包不能碰,也算是防騙:
1、需要個人信息的。比如,領取紅包時要求輸入姓名、手機號、銀行卡號等,這種很可能是詐騙。
2、分享鏈接搶紅包的。有些朋友圈分享的紅包,比如送話費、送禮品等,點開鏈接時要求先加關注,還得分享給朋友。這種紅包涉嫌誘導分享和欺詐用戶,點擊右上角的舉報即可。
3、與好友共搶的紅包。朋友圈有不少跟好友一起搶紅包的活動,要求達到一定金額才能提現,這時候要格外注意紅包頁面的開發者是否正規,因為它很可能只是一種吸引粉絲的騙局。
4、高額紅包。如果收到比如“666”、“888”之類的,基本可以確定是假的,因為單個微信紅包的最高限額是200元。
5、“AA紅包”的騙局。這類紅包往往對微信AA收款界面進行略微的改動,并加上“送錢”、“現金禮包”等字樣,讓用戶誤以為是在領紅包,但實際上是付錢給對方。
6、拆紅包輸密碼。真正的微信紅包,一般點擊就能領取,是絕對不需要輸入密碼的。
除了防騙外,朱副所長也提到了在搶紅包時,還需要謹防病毒,同時避免爭搶涉嫌賭博的紅包。
“舉個例子,點開一個紅包,顯示是紅包派完了,但沒有搶紅包的記錄和結果,一般人還以為這個‘空頭紅包’是惡作劇,事實上是在種植木馬病毒,竊取你的個人信息,而市民朋友現在的手機都綁定了支付寶或銀行卡,騙子在種植病毒后,可以輕松取走綁定賬戶上的錢。”
此外,如果微信群里規定了搶紅包的具體游戲規則,同時還有抽頭的形式,以營利為目的的話,大家也要慎入,這已經構成了賭博的幾個要素,長遠來看,或許會讓你輸得很慘,同時還會夠上賭博的罪名。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