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2月5日報道 港媒稱,生物鐘紊亂影響健康是坊間常識,美國專家最新研究卻有意外發現,顯示出生后剔除一個關鍵生物鐘基因的小鼠雖然晝夜節律完全消失,可是壽命并未受影響,毛發生長與心血管健康狀況甚至有所改善。
據香港《明報》2月5日報道,專家強調,維持良好作息習慣仍非常重要,因為生物鐘紊亂會導致病變,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論文第一作者、賓夕法尼亞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系統藥理學與轉化療法系助理教授楊光銳指出,哺乳動物體內有10個左右的核心生物鐘基因,他們的研究鎖定目前已知唯一通過單基因剔除即可完全導致晝夜節律消失的基因“BMAL1”。
研究顯示,倘出生前剔除BMAL1,小鼠平均只得9個月命,若出生后剔除,小鼠平均壽命超過兩年,與正常無異。此外,研究發現出生后剔除BMAL1,可促進小鼠毛發生長,并延緩心血管健康重要指標——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科學家相信,BMAL1與加速成年鼠的老化問題有關。
楊光銳說,研究顯示單純的晝夜節律缺失對健康的影響遠小于預期,因此科學家應重新審視生物鐘紊亂誘發健康問題的機制。他說:“我相信這一研究將徹底改變人們對生物鐘的認識,可是這結論并不意味著維持良好的作息習慣不重要”。
他指出,出生后剔除生物鐘基因的小鼠,會有失明和老年癡呆等病變。這些變化雖不影響壽命,卻會嚴重影響生活質素。
研究結果刊于最新一期《科學轉化醫學》期刊。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