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家人的關懷、回家的幸福、滿滿的思念……
里面裝著這些
南京晨報2月4日訊 還有三天就到猴年春節了,在外忙碌了一年的人們,是時候回家過年了。昨日晨報記者來到火車站、汽車站,走到了返鄉的人群中,記錄他們的心情,打開他們的行囊,看看里面裝了什么年貨回老家。雖然東西不多,可裝滿了對家人的愛。
省吃儉用,給孫女買了生日禮物
1
昨天下午在南京長途汽車站的廣場上,河南商丘的農民工顧春秋跟幾位工友,坐在太陽底下眉頭緊鎖,身邊堆放著幾個包袱,里面塞的是被褥跟衣服。顧春秋今年65歲了,在句容一家建筑工地拖板車,每天的工資是85元,一年干到底除了預支的生活費,應該能夠拿到2萬元,可如今老板只給了他們每人600元錢。“過年了,家里事情比較多,我們先回老家,有老鄉繼續在工地上等錢。”提到回家過年,老顧緊鎖的眉頭才稍微舒展開來。
因為都沒有拿到工錢,大家也就沒有準備什么年貨,基本上都是帶了一包被褥和衣服回家。老顧有自己的想法,因為孫女過年就滿10歲了,老家的規矩要在過年的時候擺生日酒,做爺爺的怎么能不準備禮物?而且這個孫女跟自己又特別親,回到家肯定會圍著自己要禮物的。說到自己的孫女,老顧心情頓時好了起來,時不時還發出了笑聲。雖然拿到手的600元錢買了車票后剩不了多少,他省吃儉用到商場里買了一個小金鎖,“還是希望孫女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老顧說。孫女的禮物搞定了,錢也就花得差不多了,家里其他人,特別是老伴都無法準備禮物了,老顧這時又為被拖欠的工資發起愁來,還不知道最后能不能拿得到。說起老伴,老顧不免心存感激,他不在家的日子里,都是她一個人忙前忙后地辛苦著,而且還要照看孫女,真是不容易。“我們四十年的夫妻了,不需要什么禮物,真買禮物回去了,肯定會說我亂花錢的。”老顧說著說著,質樸的臉上綻開了笑容。
東北小伙 去年剛來南京
帶回鹽水鴨,分享南京味道
2
“一會就要上車了,明年見了!”昨天下午在鐵路南京站候車大廳,東北小伙陳磊頭低著,正給家人發著短信報平安。在他的腳邊上,放著盒裝老年人吃的奶粉,隨身攜帶的箱子里還有鹽水鴨。這新年禮物帶得還挺多,上車的時候估計兩只手也就勉勉強強夠拎這些東西。看到身邊不停走過的其他旅客,二十多歲的小陳還挺細心,生怕別人踩到他帶回家的禮物,很快就把東西往自己的腿邊又靠了靠。“這會人比較多,不小心把禮物踩臟踩壞就不好了!”
小陳介紹,他是遼寧葫蘆島人,去年才來到江蘇,后來又去了南京江寧的一家電子原件企業做了流水工,雖說工作比較辛苦,但這一年里小陳交了不少天南海北的朋友,也是蠻開心的。“要說一個人在外面打工,最難的是什么?就是見不到父母親人的面,只是時常在夢里能見到他們!”小陳笑稱。
在小陳的行李中,記者發現了老年人奶粉等營養品。據他介紹,隨身攜帶的箱子里還放了兩只南京特產鹽水鴨,要說送給父母、親戚的禮物還真是不少。“父母歲數都不小了,買點老年人奶粉過年給他們補一補鈣,略補這一年來不能陪伴在他們身邊的遺憾!”
“這次我還特地帶了兩只鹽水鴨,都說南京的鴨子最有名,所以回家前我就去了趟超市,選了兩只比較大的真空鹽水鴨,帶回去給父母、親戚朋友一道品嘗,讓他們也嘗嘗南京味道!”
中學教師 來寧一干八九年
給父母買手機,給老婆直接發紅包
3
“這個星期五終于可以回家了!”楊老師在南京一所民辦中學教書,今年恰好帶高三年級班主任。學校里楊老師是個出了名的好老師,從他手上考上本科的畢業生一大把,可是他卻不是一個稱職的老公和爸爸。楊老師原來在蘇北一所中學教語文,在當地也是小有名氣,幾乎每年的當地狀元都出自楊老師擔任班主任的班級,后來他應聘到南京一所熱門的民辦中學,一干就是八九年,也和妻子、孩子過了八九年的兩地生活。“剛到南京的時候,孩子剛剛出生,我幾乎每個雙休日都去長途汽車站坐車回老家看孩子,那班車的司機全都認識我,后來孩子漸漸大了,我們就換成上網聊QQ,通過視頻看看兒子,他經常伸著小手朝電腦上抓,想把爸爸揪出來。”楊老師也想過在南京買房子,一家人在一起,但是后來又打消了念頭。“南京房子比較貴,我們還是負擔不起,而且我愛人老家的工作比較穩定,如果到南京來比較可惜,兩邊老人都在老家,也要她照顧。”
雖然放寒假了,但是因為楊老師帶的是畢業班,給孩子個別輔導的任務比較重,一直要到這個星期五才能結束。在南京八九年,楊老師每年過年回家都要背著豐富的行囊,這些年,他的年貨目錄也不斷變化。“剛開始回家,孩子還小,基本上就是給他買玩具,記得曾經買過十多個陀螺,后來他長大了,放假也會到南京來玩,我陪他逛書店買書,基本上送他的禮物就是以書為主了。”楊老師給兩邊老人的禮物也發生著變化。“前兩年會給老爺子帶酒回去,現在老人年紀大了,就不買了,今年準備給他們買新手機。”前兩年楊老師會給妻子買化妝品、衣服,現在直接發微信紅包。“省得我買的她瞧不上,讓她自己去挑,我埋單。”
公司經理 努力成功創業
帶了不少文具,送給山里孩子
4
“我今年的年貨主要還是帶上和善園包子回家鄉,鹽水鴨、小吃糕點也帶了些。還有給父母、長輩買的新衣服。”南京和善園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劉伯敏向記者展示了自己的行囊。
來自甘肅隴西的28歲小伙劉伯敏在南京賣包子營業額過億賺千萬的故事,南京很多市民都聽說過,甚至被中央電視臺都報道過。4年前,這個從貧瘠山村里走出來的農村娃,靠著改變命運的決心,組建團隊注冊公司在南京賣起包子。從南京到隴西縣全程約1600公里,由于回家鄉要帶的東西多,他準備自駕回家。
記者翻了翻他的行李,發現里面還有幾十份巧克力、作業本等文具,不禁奇怪,“我父親是代課老師,每個月薪水200元。我考上南京的大學學費5000多元,3000元是自己打工攢的,其余2000元都是鄉親們10元20元湊出來的。”他回憶說,“這些文具、巧克力都是帶給山里娃娃的,有一部分已經寄回去了,這是準備給大年初一拜年的孩子獎勵的。”他覺得,大山里的孩子要走出來非常不容易,自己不僅要把外面精彩的世界帶回去,也要幫助山里娃娃走出來,這些年貨小禮物只是自己所做的一小部分。就在過年前,他發起助學活動,募集了7萬元現金、230套衣褲、250雙雨鞋、500冊圖書、50套文具、3臺電腦送往家鄉甘肅隴西。“年貨是對家人的美好祝福,我希望自己的家鄉越變越好。”
劇院員工 離寧回鄉工作
給父母最大的禮物 就是留在他們身邊
5
90后的田鵬是南京保利大劇院的一名工作人員,在南京工作了一年半之后,這個春節前,他辭去了保利大劇院的工作,選擇了回到老家山東濰坊,“可能我是個是比較戀家的孩子,再加上父母也希望我能回到身邊,早點結婚生子,安定下來。所以思前想后,我選擇了回到父母身邊。”回到家鄉工作,這大概是這個春節,他獻給父母最大的“禮物”了。
當初來南京的時候,田鵬剛剛大學畢業,那個時候他一直想從事劇院方面的工作,正好趕上保利大劇院招聘,就從老家坐高鐵來到了南京,“冥冥之中我和南京還是有緣分的,我的網名一直叫做梧桐樹,而南京最多的便是滿街的梧桐,我非常喜歡。”在保利工作的一年半里,田鵬參與了很多演出的策劃宣傳工作,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是從零開始,學到了很多的經驗。”因為之前在南京的工作經驗,他在年前也順利應聘到了濰坊保利大劇院的工作。
1月31日,田鵬在朋友圈曬出了一張南京到濰坊的高鐵票,并寫道:明天是在南京的最后一天,大家且看且珍惜。“回來前一天,我一個人坐上劇院門口的公交車,漫無目的地在南京城里轉了一圈,希望再好好看看南京的風景。”他說自己特別喜歡春天時候玄武湖的櫻花,只可惜在春天到來之前,他卻要離開了。
去年過年,田鵬帶回了八只南京鹽水鴨送給親朋好友,這次過年回家,田鵬依舊買了幾只南京鹽水鴨送給父母,“我想來想去,覺得父母好像什么都不缺,只要我回來過年,他們就已經很開心了。”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