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于:品途商業評論
O2O,2015年創投圈子里最有話題感的話題。從追捧到棒殺大概用了幾個月時間,坐過山車的節奏,相當刺激。
棒殺到什么程度呢?1月17日網易創業Club周年慶典要談一談O2O的反思和展望,請投資人嘉賓,居然特別困難。
下半年開始,O2O死亡案例開始一個接一個地出現。一時之間,似乎所有投資人都已經不看好O2O了。O2O是一個偽命題嗎?
O2O為什么被追捧?
SIG(海納亞洲)副總裁劉一昂,做為最終出席網易創業Club周年慶典“O2O反思和展望”Pannel的投資人嘉賓,總結了O2O從追捧到棒殺的原因。
第一,中國消費升級原動力帶來的機會。2014年1月到10月城鎮居民的消費性支出增長7%,服務性消費增長10.6%,說明城鎮居民消費結構潛移默化在發生著改變,服務型消費越來越占消費的主導地位。但提供服務的服務商們“弱爆了”,規模小、管理水平低。在高速發展,對手又比較弱的情況下,一定孕育著作出巨大公司的機會。
第二,在上一波電商盛筵當中,有些VC賺得盆滿缽滿,但很多VC沒怎么掙到錢,所以眼紅,2014、2015年投資環境火爆,VC豪賭O2O。
O2O有錢、有人、有市場、增長快,應該是所有VC和創業者都很Happy的時代,但回望現實卻不是這樣的。
O2O后來為什么又遭到棒殺?
餓了么2012年成立,美團2013年送出第一份盒飯,走到2016年1月份從互聯網上每天送出去的盒飯量已經是千萬級,這是多么瘋狂的增長!
這個增長是怎么帶來的呢?只有一個答案:資本。資本游戲創造了很多概念,比較意外的是兩個概念:補貼和刷單。
曾幾何時,大家聊互聯網的時候,覺得互聯網最大的武器叫免費。今天再拿出免費的概念,補貼會把你打得體無完膚。在資本為行業帶來高速發展的同時,也給投資人本身,包括行業帶來了很多困惑。VC在做投資的時候,特別中早期項目,基本不看凈利,但這不意味著不關心公司的長期盈利能力,而是可能更關注增長,但當刷單或補貼的手段帶來了增長,投資人已經沒有辦法再去看未來企業的盈利能力了,這就是為什么O2O面臨諸多爭議的一個主要原因。
O2O何去何從?
回歸商業本質。
首先探討勞動力成本。在北京的一個純勞動力,不要求技術含量的,刨去社保和稅,差不多用工成本平均是28塊錢/小時。如果有一項服務一個小時創造不出28塊錢的利潤,這個生意就是不存在的,不用討論生意好還是壞,生存的基本線就沒有了。
為什么要說勞動力成本呢?因為今天我們在享受懶人經濟,或是設計自己服務的定價和服務形式的時候,多思考一下勞動力成本。這個世界上不可能存在又便宜又好又快的服務。要不然就是你在剝削別人,要不然就是有人在替你買單。
很多時候我們說第一次獲取用戶的時候,虧一點錢沒什么問題,無可厚非,電商時代已經無數次被印證了。但最近這一年多以來的發展過程中,發現服務性行業和零售行業還是有比較大的不同,產業鏈比較深也比較復雜,行業之間的跨度比較大,很多公司花了很大成本第一次獲取了用戶,但當用戶再有需求的時候,他忽然發現用戶已經把他忘記了,他需要重新比價再獲得服務。比如洗車,洗完車之后用戶仍然不能相信洗車師傅能完成換機油、火花塞等服務。
從品牌、規模、成本、效益考量,O2O公司更似消費公司,設計服務時,應該跟傳統服務相比較一下,在成本效率上到底是不是有本質性的提升。
O2O到今天為止還是一個非常非常年輕的行業,在未來還存在著巨大的變數和巨大的機遇,不否認今天存在一定的泡沫,但回望偉大公司的發展歷史,他們都經歷了泡沫時代,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泡沫不一定都起到了壞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