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evenG
12月22日,美團貓眼電影宣布與大眾點評電影頻道完成整合,雙方保持獨立運營;而12月16日,微影時代與格瓦拉合并,后者自此歸入騰訊系。
合縱連橫之后,你發現,即使是這一片影票的小江湖,兜兜轉轉之后似乎終于還是BAT的天下——注入阿里影業的淘寶電影、獨立發展的糯米電影、騰訊系入口的微票兒和格瓦拉以及同門的貓眼點評。不過騰訊系者,幾乎占據了在線票務的大半壁江山。
相較于BAT三分天下,我更愿意將其稱為“諸侯爭霸”,是因為一些小國,縱使偏安一隅,但并不是完全沒有機會。聯盟與對抗,時時在上演,昨天的敵人,轉眼就成了今天的朋友。
騰訊:大半壁江山,仍存變數
單以市場份額計,無論是引用哪家的數據,騰訊系門下的微票兒、格瓦拉、貓眼點評,這四家的合力,都占據了絕對的優勢。
先看騰訊“親兒子“微票兒成立于2014年5月,背靠騰訊的流量,增速強勁,官方數據顯示其目前已覆蓋4500多家影院及90%的觀影人群,進駐1200多家劇場、體育館和展館,并自稱其目前市占率僅次于貓眼,位居第二。格瓦拉是最早切入在線選座市場的,速度稍慢,目前有4000萬活躍購票用戶,日活近百萬。
合并看著挺和諧的,實則是成立僅一年半的微票兒收了資歷最老的格瓦拉。
你可以從微影時代CEO林寧的采訪管窺,“大的商業電影,還是放在微影下面發行。可能有一些新模式的電影或演出,要放在格瓦拉的平臺。”
看得出來,格瓦拉的地位被放置于探索更深入更新穎的內容模式,更多的是在現金流量奶牛的商業電影之余,輔以補充。
再來看“養子”身份的貓眼點評。22日貓眼電影宣布完成與大眾點評電影頻道的整合,依舊是雙方產品、品牌保持獨立運營,后臺數據全部打通后接入統一的數據平臺。
因為貓眼的老大地位,以及新美大合并后張濤的退居幕后,都讓今后公司影片的出品、發行、營銷及與各大院線、地方影院的合作,統一以貓眼電影為主對接展開。
而電影業務繼承的,是夸克點評王如晨所說的“美皮大骨”模式。前大眾點評電影業務負責人張文月的觀點不謀而合——單純的票價優惠只是把既有的消費者轉移到影票平臺,但對市場增量沒有實際意義。而大眾點評要做的,通過對2億吃喝玩樂用戶的觸達,利用平臺優勢把這些潛在用戶轉化成電影的增量用戶。
因此你看到,雖然騰訊占據影票市場的大半壁江山,但無論是微票兒與格瓦拉,還是貓眼與大眾點評電影頻道,其內部的磨合是一個不可一蹴而就的緩慢過程。
更加要值得注意的是,“親生子”與“外養子”之間是否會產生內斗,變數依然很大。你發現歷史驚人的相似,曾經的阿里口碑與美團,也是這樣的關系。
淘寶電影:金湯匙出生的幼子
去年10月,淘寶電影團隊正式成立。背靠阿里和馬云對電影市場的重視,你看到阿里對淘寶電影的支持可謂不遺余力,人力、財力都是鼎力相助。
馬云欽點樊路遠帶隊負責淘寶電影業務——成功打造支付寶錢包的就是他——以希望利用支付寶的O2O天生優勢來更好得配合淘寶電影。
今年4月,阿里影業斥資8.3億元收購了專注于影院售票系統的粵科軟件,后者的核心業務包括影院票務銷售管理、電子票務平臺、移動購票等應用,以求在短時間內彌補淘寶電影在線選座等交互體驗上的短板。
11月4日,阿里以5.2億美元的價格將淘寶電影和娛樂寶兩項業務注入阿里影業,從前期的投融資、IP孵化、內容制作生產,影片宣傳,到后期的線上線下發行、票務平臺、院線分賬等的全覆蓋,阿里正是打著將其影業打造成一支電影全產業鏈的算盤。
而其中,淘寶電影的在線售票選座平臺價值,娛樂寶的影視娛樂內容投融資平臺角色,兩者聚集著大量的用戶和數據,則是傳統影視制作公司欠缺的資源。
所以,縱使淘寶電影的出生集萬千寵愛于一身,但其發展依然要依從于整個影業、乃至整個阿里集團的戰略發展。
糯米電影:技術男形象
今年6月李彥宏宣布200億元狠砸百度糯米的時候,顯然也是希望能夠在中國的電影產業中分一杯羹,隨后你看到糯米電影正在嘗試幫助全國影院開拓賣品、衍生品在線銷售。
同月,百度入股十大院線之一的星美院線,成為首個將資本觸角伸到電影院線的在線票務平臺,糯米電影將與星美合作聯名會員卡合作,百度將對其開放各項資源,包括搜索地圖、眾籌資源以及更多的技術支持等。
12月23日,百度糯米總經理曾良對外披露,百度將通過技術手段挖掘用戶行為數據以及精準分析,百度糯米正在探索O2O模式中美食、電影、酒店和KTV等品類的聯合消費場景,構建場景O2O生態營銷新模式。
百度向來強于技術,而如何通過技術應用、產品創新,根據每一個用戶的位置、時間和人群行為三重需求構建用戶“場景生態”,提供場景化、個性化的美食、電影、酒店、KTV等多樣化生活服務,這會是接下來百度糯米獲得競爭優勢的重要命題。
百度今年重拳出擊O2O,較團購、外賣、OTA等,電影業務同樣獲得了百度技術、大數據分析、流量等全面支持,是其O2O圖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時光網、豆瓣電影:社區變現真的好難
根據比達咨詢的數據,2015年Q1-Q3季度,中國在線電影票出票量的排行里,時光網占比2.2%,而豆瓣電影,甚至都沒有出現在排行榜里。
時光網和豆瓣電影是影票江湖中十足的小國,專注于社區化的影評,兩者商業化面對的問題如出一轍,影評用戶不是主要的電影消費用戶,缺少大眾消費的支撐,純資訊類網站或者說社區本身就已經失去了太大的意義。
但今年的9月1日,萬達院線宣布認購時光網20%股權,以全面展開電影O2O業務。據了解,時光網最吸引萬達院線的地方或許是其電影衍生品業務,雙方也將利用移動互聯網連接電影衍生品與線下影院,創造電影電商新模式。
資料顯示,時光網電影衍生品電子商城上線半年時間,實體店已經進駐全國北上廣深在內的10個高票倉城市,時光網還與與全球最知名電影公司合作開發衍生品,并獲得了迪士尼、漫威、DC、環球等多家品牌的正版授權。
電影衍生品讓時光網離商業化進了一步,這是其幸運,但對于“陽春白雪”的豆瓣,或許并不愿放下身段去刻意討好商業。
因此你看到,即使是現在的豆瓣,還在變現的迷宮中跌跌撞撞。作為幾乎每一位文藝青年曾經內心的處女地,豆瓣正因為它的“慢”漸漸失去曾經的這些擁躉們。
而我說豆瓣不是完全沒有機會,是因為在我看來,用戶看完影評后順便從一旁的購票通道買票,這其實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關鍵在于,豆瓣能不能把其地推隊伍打造成一支鐵軍,無論是價格還是覆蓋度,是否能夠強推出議價能力。
在阿北幾天前親自操刀的《豆瓣電影評分八問》一文里,新片將成為豆瓣電影的主武器,非熱門電影存在被雪藏的趨勢。但這樣的處理又會讓豆瓣遠離社區屬性,專注用戶品味和商業化的矛盾,是豆瓣一直以來最大的心病。
不管江湖風云怎樣變幻,可以肯定的是,低價不會是影票的未來,如何挖掘增量市場、打造全產業鏈的系統將是將來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