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報道硅谷 20 多年、曾經令比爾·蓋茨和喬布斯同臺對話、美國初創團隊以被他報道為榮的莫博士,點評 2015 年科技業界的發展,文章標題就顯示了他的失望——《今年沒有出現下一個大事件》(The next big thing didn t show up this year)。
文章的前 6 個章節的小標題是這樣的:
- 智能手機看上去成熟了;
- 筆記本電腦繼續掙扎中;
- 微軟已然回歸;
- 蘋果的新產品沒有讓全世界瘋狂;
- 物聯網依然是一片混亂;
- 人工智能正在變得越來越好;
莫博士的失望,歸根結底是因為行業周期變化——過去幾年的科技驅動力主要來自智能手機行業,從 2007 年啟動到 2010 年爆發,再到 2015 年成熟到讓人很難找到更多興奮點。智能手機經歷了高速發展,市場容量趨于飽和,技術提升遇到瓶頸的幾個階段。
一個產業的成熟,很多時候會看它所提供的產品是否“性能過剩”。智能手機顯然過剩了,Android 手機的 Ram 已經提升到 4GB,然而大量評測卻顯得越來越公式化。對新功能并無期待的人,開始期待如何解決手機發熱和續航力的問題。換言之,現在沒什么人會覺得現在的智能手機不足夠好用。
而被視為“下一件大事”的虛擬現實,今年蓄勢待發,然而畢竟還沒發。大部分人看到的是 MagicLeap 融了多少億美元,或者想象中虛擬現實可以改變多少行業。畢竟消息不能代替實際,大眾需要實際體驗產品,才能真正被虛擬現實的“魔力”所感動到。但這一切都要到 2016 年才能揭曉。
只不過, 不見得現在被熱議的事物,到最后就會變得紅火,也不見得最終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2014 年、2015 兩年時間,智能硬件逐步跌落神壇,此前曾經成功眾籌的案例,反過頭來制造更多失望,跳票、貨不對版、達不到預期,給用戶留下負面印象。而虛擬現實已經從 2014 年跳票到 2015 年,又跳票到 2016 年,每一次刺激都會吊高觀眾的胃口,不見得是一件好事,就好像某廠商的 VP 所說,用戶的期望需要管理。
過去吹過的牛逼,容易經歷被戳破的過程。比如 3D 打印,曾經被《經濟學人》認為是可以掀起“社會化制造”浪潮的革命性技術,在 2013 年后逐步因為技術上的瓶頸變得靜默。事實上,即便是現在,經過了 2 年發展,不論是材料、打印方式上進行創新,還是社群組織上有所進步,目前 3D 打印的性能肯定遠遠無法滿足“社會化制造”的高要求,它仍然需要經歷產業鏈整體成熟的過程。
和莫博士一致,今年科技界給人最大的感覺是“平庸”,主要以技術突破為驅動力的科技行業今年所取得技術突破并不那么炫目,這也是行業周期使然。在《今年沒有出現下一個大事件》的文末,莫博士還是給出了善意的期望——虛擬現實、移動非接觸式支付、無人駕駛汽車、消費級無人機會是下一年突破的方向。
對于新興技術的預測,也可以參考一下高德納 8 月最新制作的技術成熟度曲線圖:
另外,還有一張由愛范兒整理翻譯的技術成熟曲線圖的示意:
題圖來自 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