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恩節之際,在北美曾經票房奪冠、口碑也爆棚的科幻片《火星救援》終于在國內上映。
而IDG君在看完了這部由雷德利·斯科特執導、馬特·達蒙 主演的太空科幻史詩《火星救援》(The Martian),除了發現馬特·達蒙真的是世界上最需要被拯救的男人——從《拯救大兵瑞恩》到《星際穿越》再到《火星救援》,為什么你總是那個倒霉蛋——IDG君還意外地發現,與其說這部片子是科幻片,其實這部片子的故事更是我們身邊的創業者們每天生活的縮影嘛。
而且這部絕地救援的片子,居然從頭到尾都洋溢著一種“雖然我被搞慘了,但是我沒放棄,我就要在這絕望的生活中尋找機會和槽點”的樂觀主義精神,實在是值得大家體驗一下。
1.未來就在影片里
影片一開始,因為突然出現風暴,馬特·達蒙被落在了火星這項“火星探索任務”正是NASA未來打算實施的。
你可能已經看了三體,可能也曾被Elon Musk那些鋼鐵俠般前衛的創業項目們所打動,而這部可能改變世界的電影,你怎么能不看呢?
2. 大事件的小起步:
小說作者Andy Weir最開始為了好玩,在自己的博客上免費發表"The Martian"這部作品,后來讀者建議他將Kindle電子版發布在Amazon上,當時這部書的價格為0.99美元。
就和創業一樣,誰知道未來哪個大生意正是出于一些發自熱情的小事件呢?
3. 編劇德魯·高達原計劃執導本片,但后來由于忙于拍攝《險惡六人組》而退出了導演一職。后來雷德利·斯科特(曾經拍過《銀翼殺手》等多部名片)看過劇本后非常喜歡,甚至推遲《普羅米修斯》續集的拍攝,火速接過導筒。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好項目終會找到對的人滴。
4. 碼農的逆襲:
原著小說作者Andy Weir是一名專業碼農,他甚至編寫了軟件來精確計算從地球到火星的航行時間。
無論你是碼農型創業者,還是“我有一個idea,現在只缺一個碼農了”型創業者,你都會深深地產生共鳴,代碼就是第一生產力啊!
5 搞創業,哪能沒點樂觀主義精神
導演雷德利·斯科特親自繪制了一張劇本封面草圖,內容是馬特·達蒙的角色在火星上說“我要用科學在這個星球上干出生天” ( I am gonna science the shit out of this planet )。
必須得說,獨自一人待在火星上幾百天,居然沒罹患抑郁癥,依然是個活蹦亂跳的逗比,這個主角真是樂觀派中的樂觀派,創業者中的創業者。
6. 當上老大你就會發現,你得管所有事
在小說里,男主角馬克·沃特尼有兩個碩士學位,一個是植物學,另一個是機械工程學。然而在電影里,他只有一個植物學的學位,雖然他表現出對機械方面的深厚造詣。而與此同時我們也觀察到,此人在獨自生活的過程中還表現出了醫生、化學家、廚子等多種功能。
不容易啊!正如同,一旦你一個人要承擔一項事業的時候,你就發現自己要變成融合了七個葫蘆娃的金剛葫蘆娃,正如 "CEO" 其實代表的就是 "Chief Every Thing" 一樣。
7.劇組真的在攝影棚內種了土豆
并且完全靠其自然生長,用于拍攝馬特·達蒙在火星上種植食物求生的場景。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想創業成功,就得用心體驗產品,沉浸式的,啊,體驗產品,哪怕只是個土豆。
8. 用戶需求很重要
劇組發現現實中的火星宇航服巨大而笨重,就像巴斯·光年的飛行服似的。斯科特也不喜歡這樣的衣服,因此最終的設計在參考原版的基礎上增加了更多實用性和美觀性。
這還是一個和產品有關的故事,告訴我們產品的功能固然重要,但是用戶需求也是很關鍵的。
9. 縱然有補給,造血也很重要
在火星救援里,被隊友們拋下的男主角發現,即使能有人來救他,幾年后能有下一波補給送到火星來,此時此刻,自己想要活下去也面臨著很大的問題,比如儲存的飯不夠吃……
要挨過火星的生存考驗(或者寒冬),不能靠補給,還是得造血啊。
10.中國真的崛起啦
《火星救援》還有陳數作為中國演員,代表中國航天局分分鐘拯救美國人險些泡湯了的拯救計劃,這也向我們證明著中國智造的崛起。
所以,可愛的中國創業者們,這個世界的未來就在你們手中了哦。
11. 孤獨帶來的成就感
雖然馬特·達蒙在火星上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孤獨的日子,承受了一般人類不能承受之重,但是同時也意識到,自己“在做一件很特別的事,自己在火星上的每一步,爬上的每一個山丘,留下的每一個印記,都是幾十億年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步。”
也正是因為承受了探索的孤獨,他才能成為“火星殖民者”、“黃胡子火星海盜”,成為超越了阿姆斯特朗的特別之人(雖然以上稱號都是自封的)
12. 團隊
當然,只靠自己,男主角也是回不來地球的。
在這個故事里,曾經因為風暴不得不放棄任務、也導致丟下了隊友的火星探險小分隊曾面臨“完成任務回家”還是調轉方向去救昔日合伙人的抉擇,這也是每一個創業者所面臨的抉擇:是享受生活?還是和team一起實現使命?
值得慶幸的是,這個團隊say yes。
13.影片沒有反派人物,并沒有誰會阻止馬特·達蒙生存和返回地球,除了火星的自然環境。
其實生活里也沒有反派人物,想實現你的事業,最大的因素可能還是在于自己。
14. 只要有心……
2015年9月28號,也就是影片在美國上映的四天前,NASA宣布在火星表面發現了有液態水活動的證據,也間接推動了本片的預熱。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要有心,老天(宇宙?)都會幫你……
15. 活下去
最后,男主角成為了NASA導師,面對NASA新人們時說:“當時我并沒有害怕死亡,而是先解決一個問題,再解決下一個,然后我就回來啦!”雖然,他的最終目標是想要回到地球,然而他所專注的卻是“怎樣做”的問題。
這就像馬克·扎克伯格在和中國大學生對談時說的話。有人問他如何成功創業,他說:“如果總是想著成立最好的公司,你是不會成功的。如果目標是改變世界,然后有了好的想法,才能有好的公司。”有著宏偉而功利的目標是沒錯,然而每一步,我們的眼睛所關注的地方,始終必須是那些復雜又美妙,基本得不能再基本的問題——
比如,從如何種出一顆土豆開始。
今天,你種土豆了嗎?
來源:IDG資本微信公眾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