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海證券報
在公募基金經理數量超過3000位的當下,一場針對基金經理的洗牌已悄然發生。
今年以來,超200只基金陸續清盤。在這些基金揮手告別舞臺的同時,部分基金經理面臨著“無基可管”的尷尬處境。與此同時,一些基金經理雖尚未淪為“光桿司令”,但旗下在管基金僅有一只,并且規模早已不足5000萬元,職業生涯岌岌可危。
這場洗牌來得猝不及防,卻在情理之中。當前基金經理數量已突破3000人,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新銳力量的不斷加入以及基金產品新陳代謝的加快,基金經理的優勝劣汰勢必加速。
多位基金經理“無基可管”
近日,恒生前海基金發布第二次提示性公告稱,將以通訊方式召開恒生前海恒生滬深港通細分行業龍頭指數基金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截至二季度末,該基金規模只有3000多萬元。
若此次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審議的終止基金合同相關事項獲表決通過并生效,該基金將進入清算程序。值得注意的是,該基金是基金經理楊偉目前唯一在管的公募產品,楊偉管理的另一只基金恒生前海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動指數已在今年9月終止運作。
面臨“無基可管”窘境的不止是楊偉一人。2021年2月,在擔任多年研究員后,陳衛國被提拔為基金經理,接管安信盈利驅動股票,這也是他管理的唯一一只基金。然而,該基金表現不佳。今年5月底,安信基金發布了《安信盈利驅動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清算報告》。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顯示,陳衛國當前仍在安信基金任職,但他下一只管理的新基金尚未有著落。
Choice數據顯示,截至10月16日,今年以來清盤的基金數量達到209只,而去年同期僅為146只。隨著上述基金的離場,目前至少有10位基金經理“無基可管”。
與此同時,多位基金經理所管理的產品處于清盤邊緣,一旦這些基金后續無法“長大”,他們也同樣面臨“生存危機”。據Choice數據統計,截至二季度末,超過500位基金經理在管基金規模低于2億元。其中,近百位基金經理旗下只有一只產品,并且基金規模低于5000萬元。
“近兩年權益市場較為低迷,基金業績不佳,港股主題基金更是‘傷情’嚴重。受此影響,部分基民為了減少損失而選擇贖回,導致一些基金規模大幅下降。實力弱、規模小的基金最先受創清盤。”盈米基金蜂鳥研究員譚瑤說。
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的看法也較為相似。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認為,一方面,資金傾向于投向業績相對更加出色的基金經理,這使得部分業績相對不佳的基金經理管理規模不斷縮小。另一方面,基金公司內部也傾向于更換管理業績不佳的基金經理。這一點在市場行情較好時表現得不明顯,一旦市場遇冷,則會加速表現出來。因此,從長期來看,基金經理的管理業績是影響管理規模的決定性因素。
優勝劣汰勢不可擋
在部分基金經理遭遇“生存危機”的背后,是近幾年基金經理隊伍的快速擴容。據天相投顧統計,10年前,即2013年底,公募基金經理數量為1017位。2018年,基金經理數量突破2000位。短短3年時間,2021年基金經理數量再度突破3000位。從最新情況來看,截至今年10月16日,基金經理數量高達3579位。
新人快速涌入,已占據半壁江山。天相投顧數據顯示,44.51%的基金經理擔任基金經理年限不足3年,61.53%的基金經理擔任基金經理年限不足5年。
格上財富金樟投資研究員王祎認為,隨著居民財富管理需求日益旺盛,對基金經理的需求也在增長。這幾年,行業涌現出不少新銳基金經理,他們對新鮮事物和新興產業可能更感興趣,也理解得更快。
不過,譚瑤直言,新銳力量的加入加劇了基金經理之間的競爭,優秀基金經理得到市場追捧,部分基金經理則因業績表現不佳而被市場淘汰。
在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孫桂平看來,作為金融行業中收入較高的群體,基金經理之間競爭較為激烈,進入門檻較高,考核要求也較高,導致基金經理群體流動性較強。每年入職或者離職的基金經理數量都不在少數,新老更替加速。
面對驟增的基金經理數量,市場關注的是:基金經理數量是否已經飽和?
“目前公募基金產品數量超過11000只,從數量來看,平均每個基金經理管理超過3只產品。雖然從這一數據來看,尚未達到飽和程度,但從基金經理管理規模來看,馬太效應顯著。”據孫桂平測算,管理規模排名前15%基金經理的管理規模,占全部基金經理管理規模的比例為77%,而后15%的基金經理合計管理規模僅占全部基金經理管理規模的0.11%。未來隨著指數基金規模的持續增長,該現象可能更為明顯。
談及部分基金經理管理規模較少的原因,孫桂平解釋道,新任職基金經理通常投資經驗不是很豐富,因此在職業生涯初期,管理規模不會很大。而對老基金經理而言,有些基金經理在公募基金職業生涯中,由于投資能力不足、投資風格與市場行情不契合、基金公司營銷策略等多方面因素,其管理規模不大或明顯下滑。
滬上某基金公司負責人坦言,當前基金產品數量遠超上市公司數量。部分基金由于業績不佳,缺乏競爭力,已淪為迷你基金。隨著基金產品新陳代謝的加快,基金經理的優勝劣汰也將加速。
終身學習才能不被市場淘汰
近幾年ETF的爆發式增長,對主動管理類基金經理的職業生涯帶來了更大挑戰。2020年10月ETF整體規模首次突破1萬億元,而最新數據顯示,經過近幾年的發展,ETF規模已突破2萬億元。
王祎表示,ETF管理費低,掛鉤相關指數,不用擔心基金經理變動和風格漂移。相比之下,受各種因素影響,近年來主動管理類基金投資難度加大,較難持續獲取超額收益。在此背景下,部分主動管理類基金受到沖擊,規模有所縮減。
“ETF市場加速發展的勢頭不減。面對嚴酷的市場競爭,主動管理類基金經理須根據市場變化,不斷擴大能力圈,獲取長期可持續的業績。”譚瑤表示,以前的基金管理主要依靠基金經理個人的長期經驗,而未來基金業績想要表現出眾離不開投研團隊的支持。這意味著,投資經驗較少但有著出眾投資業績的新銳基金經理可以借助背后團隊的支持,獲得較多基金持有人的信賴。
滬上某基金公司投資總監告訴上海證券報記者,要想不被市場淘汰,基金經理需要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持續進化投資框架。“當前ETF行業主題越來越細化,基金經理特別是主動權益類基金經理如果不能與時俱進,做不出超額收益,投資者將會用腳投票,‘躺平’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談及優秀基金經理需要具備哪些品質?富達國際亞太區股票投資主管Martin Dropkin(馬蒂·德普金)曾表示:“對投資的熱愛是入場的籌碼,同時要具備較好的心理素質。在日復一日的投研中,基金經理要時刻記得自己是為誰而工作,確保自己的投資目標和客戶的利益始終保持一致。需要做大量調研,走到產業中挖掘更多信息,還需要與客戶充分溝通,深入了解客戶的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