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晚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在其官方網站首次發布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宣布,11月30日人民幣匯率指數為102.93,較2014年底升值2.93%。
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參考CFETS貨幣籃子,具體包括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掛牌的各人民幣對外匯交易幣種,樣本貨幣權重采用考慮轉口貿易因素的貿易權重法計算而得。樣本貨幣取價是當日人民幣外匯匯率中間價和交易參考價。指數基期是2014年12月31日,基期指數是100點。
在推出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的同時,中國外匯交易中心還公布了另外兩個人民幣匯率指數:一個是參考BIS(國際清算銀行)貨幣籃子計算的人民幣匯率指數。這個指數的樣本貨幣權重采用BIS貨幣籃子權重,共包含40種貨幣,其中歐元權重為18.7%居首位,美元為17.8%居次席;另一個是參考SDR貨幣籃子計算的人民幣匯率指數。這個指數的樣本貨幣權重由各樣本貨幣在SDR貨幣籃子的相對權重計算而得,包含美元、歐元、日元和英鎊,其中美元以41.9%的權重居首位,歐元37.4%居次席。
截至2015年11月30日,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為102.93,較2014年底升值2.93%;參考BIS貨幣籃子計算的人民幣匯率指數為103.50,較2014年底升值3.50%;參考SDR貨幣籃子計算的人民幣匯率指數為101.56,較2014年底升值1.56%。
人民幣美元鬧“分手” 為哪般?
中國官方媒體的通稿里稱:長期以來,市場觀察人民幣匯率主要是看人民幣對美元的雙邊匯率。發布專門的人民幣匯率指數,是引導市場觀察人民幣匯率時不僅以美元為參考,也要參考一籃子貨幣。
這意味著人民幣和美元這對多年來形影不離的"戀人",正在鬧分手!
招商銀行同業金融總部高級分析師劉東亮在13日發出的點評中表示,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可以觀察人民幣兌一籃子貨幣匯率的變動,是人民幣與美元正式脫鉤的信號。
那么,為什么人民幣要跟美元分手?劉曉博在博文財經微信公眾號里發文稱,因為中美經濟周期出現了重大差異,人民幣"盯住美元"的策略必須調整。美國在金融危機之后,率先完成了新一輪工業革命,經濟強勁復蘇,就業和通脹率都出現了回升,不僅需要結束量化寬松,還要進入加息周期。所以,一年多來美元匯率一直強勁上漲。
中國正相反,經濟面臨沉重的下行壓力:一方面需要改革、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另一方面需要降準、降息、減稅、擴大財政支出。過去一段時間,人民幣跟著美元"陪太子讀書",跑得氣喘吁吁,現在如果繼續跟隨美元升值、逞強,只能出現經濟上的猝死。
所以,人民幣和美元暫時分手是必然的。分手之后,人民幣需要新的參照系,對應"一籃子貨幣"當然是最好的選擇。
為何選擇現在公布?
央行似乎在主導一場只身應對千軍萬馬的博弈,或者說央媽正在與全球對賭,而對賭的籌碼就是近期處于風口浪尖的人民幣匯率。
美聯儲升息預期一演就是幾年,在這種背景下,美元兌全球大多數貨幣不斷走強,人民幣也跟著相對強勢。不過,今年8月11日,中國央行大幅調降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并宣布進一步完善中間價報價,直接導致人民幣創下了20年來最大的跌幅。
但不妨把觀察周期拉長一點,回顧過去5年來人民幣匯率的走勢,可以很容易得出這一結論:人民幣是過去5年來最強勢的貨幣,沒有之一。過去5年,絕大多數其他貨幣對人民幣貶值在10-60%之間;過去1年,人民幣是第二強貨幣,只有美元相對人民幣升值了2.9%,英鎊和日元持平,而其他貨幣多數貶了10%左右,甚至巴西雷亞爾慘跌將近30%。
過于5年,主要貨幣對人民幣匯率的跌幅排行(來源:人民幣交易與研究微信公眾號)
然而,中國對外貿的依賴是美國的兩倍,使得成長正在減速的中國經濟,因此遭受的壓力也越大。美元走升之下,最大輸家將不是美國,而是中國。
海關總署公布統計數據,今年前11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22.08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降7.8%。其中,出口12.71萬億元,下降2.2%;進口9.37萬億元,下降14.4%,全年外貿數據恐交出進出口“雙降”的成績單。
來源:wind資訊
不少機構認為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的發布正是應對策略之一。瑞士一私人銀行分析師指出,中國是在為美聯儲加息做準備,預計加息會使美元走高,他們不想在捍衛本幣匯率方面陷入困境。
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稱,CFETS人民幣指數的發布或代表中國外匯政策的重大轉變;此次CFETS人民幣指數宣布的時機很重要,正好是處在美聯儲或將加息的“風口浪尖”上,后者可能推動美元走強。 如果在美元走強的背景下人民幣持續走弱,不應該被自動解讀為貶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