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部門對金融機構違法違規行為的查處仍在持續。
近日,央行營業管理部行政處罰信息披露多張罰單,涉及信托、支付機構等市場主體。其中,外貿信托因三項違法行為被營管部罰款407.1萬元,相關責任人被罰款5.5萬元。
同一日,北京銀保監局對北京信托因固有貸款管理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被處罰150萬元,同時對相關責任人給予警告處罰。
不僅如此,在本月初,另有兩家信托公司收到罰單,分別是江蘇信托和萬向信托。截至6月14日,4家信托公司合計被罰超過600萬。
金樂函數分析師廖鶴凱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監管力度不斷強化,處罰也不斷細化,處罰事項涉及到具體業務中去,專業度持續提升,彰顯了合規監管常態化和系統化建設的成效。”
百萬罰單
據央行營管部罰單顯示,外貿信托存在3項違法行為,分別為:提供個人不良信息,未事先告知信息主體本人;異議處理超期;未將核查和處理結果書面答復異議申請人。
針對上述違法行為,央行營管部對其罰款407.1萬元,并對時任消費金融事業部運營部總經理處以5.5萬元的罰款。
外貿信托相關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回復稱,該處罰是對于公司個人征信報送中個別操作不規范情況進行的規范。
公開信息顯示,外貿信托是中國中化集團公司旗下從事信托業務的公司。公司股東中化資本有限公司和中化集團財務有限責任公司分別持有97.26%和2.74%的股權。
據2021年年報顯示,外貿信托主營業務包括投資信托、服務信托、產業金融、小微金融、財富管理等領域。
同時年報指出,外貿信托在2021年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外貿信托關于2021年消費金融業務內部審計報告的議案》,但年報未披露相關業績情況。
不過在其2020年年報中,外貿信托指出在小微金融領域,服務于“雙循環”格局下擴大內需的戰略基點,深耕消費金融全價值鏈各環節,以“鏈”擴“圈”,構筑共建共生的消費金融生態圈。圍繞中小企業在生產經營、銷售流通等供應鏈環節的融資需求,打造中小微企業新型融資模式。
往前追溯,在2008年,外貿信托與捷信共同開展了業內第一單消費金融信托項目,當時的項目結構較為簡單,捷信作為委托人出資設立單一信托,外貿信托作為受托人向個人發放貸款。
得益于合作雙贏,外貿信托便迅速展開消金業務。
但隨著監管越來越專業規范,在此類風險防控上,監控措施種類也隨之增加。與此同時,《征信業務管理辦法》也于今年1月1日起施行。
上述人士表示,“公司已完成對相關事項的整改,并優化制度與流程、強化工作細節管理,進一步規范和升級了對個人征信的管理體系。”
業績方面,截至2021年底,外貿信托注冊資本80億元,信托資產規模為11051.4億元,同比增長63.7%,其中主動管理規模占比達83.3%。
罰單密集
與外貿信托處罰不同的是,同日北京銀保監局披露,因固有貸款管理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北京信托被要求責令改正,并被給予合計150萬元罰款的行政處罰;同時,北京銀保監局對相關責任人給予警告。
固有業務是信托公司的自營業務,是指信托公司使用自有資金開展存放同業、拆放同業、貸款、租賃、投資等業務,并從中獲得利息收入與投資收益。
對于高額處罰,廖鶴凱認為,這與涉及違規的性質、嚴重程度、牽涉的違規廣度有關。“多是內部管理不到位造成的程序違規。”
此外,本月初也有兩家信托公司收到罰單。
據銀保監會官網,6月1日江蘇銀保監局行政處罰信息顯示,江蘇信托被罰款人民幣30萬元。其主要違法違規事實(案由),是違規接受保險資金投資單一信托計劃。同時,江蘇銀保監局對上述違規事實相關領導責任負責人給予警告處罰,并處罰款6萬元。
6月9日,浙江銀保監局行政處罰信息顯示,因未按照相關監管規定真實反映固有資產質量,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第四十六條第(五)項,對萬向信托處以25萬元罰款。
據《中國信托業發展報告》顯示,2019年共有29家信托公司因各類違規遭處罰44次,處罰金額共計2700萬元。2020年,共有14家信托公司因各類違規情形受到監管部門15次處罰,處罰金額達2235萬元。
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12家信托公司受到監管處罰,合計被罰金額超1200萬元。若加上相關責任人的罰金,總計被罰金額約2000萬元,處罰力度有過之而無不及。
中信證券此前曾在一份報告中指出,資管新規頒布、實施后,銀保監會等機關接連發布與信托業相關的監管文件,補全監管漏洞,細化管理辦法,降低信托業風險,規范信托業發展,推動資金信托回歸“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私募資管產品本源,發展有直接融資特點的資金信托。
研報認為,在風險治理方面,信托業相關監管政策對內部治理、外部監管都提出嚴格要求,帶動融資類信托以及通道業務規模持續壓降。隨著風險充分暴露、規模持續壓降,預計行業整體風險也將逐步從發散進入收斂狀態。
“近年來金融監管趨于嚴格,對信托公司的處罰力度加大與監管趨嚴背景相符。”某信托公司高管表示,信托業延續嚴監管主基調,并將逐年提升合規展業要求,強化主動管理能力,持續回歸本源。(記者 劉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