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家獨資外資公募貝萊德基金的第一支基金產品貝萊德中國新視野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獲批,這也是外資獨資的公募機構獲批的首只公募基金產品。8月20日,記者從貝萊德獲悉貝萊德中國新視野混合擬于8月30日起公開發售。
隨著首只外商獨資公募基金產品的獲批,公募基金業正式掀開內外資機構同臺競技的新篇章,越來越多的外資機構希望獲得中國公募基金牌照以加大在華投資。
業內人士認為,外資巨頭加速進入中國市場,增加了整個公募行業的競爭,但是也有利于提高行業的整體水平。
聚焦五大增長新動力
首家外商獨資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貝萊德基金于2020年8月獲批,注冊地為上海市,注冊資本為3億元。
2021年6月,全球資管巨頭貝萊德獲得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核發的公募基金業務許可證,正式成為首家獲準在中國獨資開展公募基金業務的外商資產管理公司。
7月1日,貝萊德遞交了首只產品貝萊德中國新視野混合的申請,時隔一個多月貝萊德中國新視野混合就拿到了批文。
貝萊德中國新視野混合基金經理唐華擁有16年A股投研經驗。對于“貝萊德中國新視野”這一產品概念,唐華解釋稱:“經歷了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中國不僅在經濟復蘇上領先全球,中國的企業在成本優勢的基礎上,越來越多地在技術創新、管理和創意輸出、品牌力提升等方面推動積極的變化,對中國市場長期發展趨勢充滿信心。”
唐華表示,貝萊德中國新視野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將從全球大視野著眼,關注時代變局,聚焦來自新能源、泛消費、數字化革命、養老、產業創新升級的五大增長新動力。
琢磨金融研究院院長姚楊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貝萊德基金作為中國國內首家外資100%控股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其獲批籌建和正式展業本身就是具有極高意義的代表性事件,也有效證明了中國金融開放的步伐在不斷加快。近期該公司旗下首只公募基金產品獲批,更進一步顯示了外資金融機構對于中國資本市場的深入融合。
外資“搶灘”市場
截至2021年6月底,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36家,其中,中外合資公司44家,內資公司92家。公募基金資產凈值合計23.03萬億元。
對于總規模達20多萬億元的中國基金市場,不止是貝萊德,外資巨頭紛紛加快布局中國公募基金市場,想從中分一杯羹。
近一年來,路博邁、富達亞洲、范達集團、聯博香港、施羅德投資均瞄準全外資公募基金牌照,提交了公募基金牌照申請。
8月5日,證監會發布了關于核準設立富達基金管理(中國)有限公司的批復。富達基金成為了繼貝萊德基金之后,第二家獲批的外商獨資公募機構。
根據證監會的批復,富達基金公司注冊地為上海市,注冊資本為3000萬美元,自取得經營證券期貨業務許可證之日起6個月內,應當發行公募基金產品。
而全球最大公募機構之一Vanguard(先鋒領航)則暫緩其在中國設立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申請,將重心放在與螞蟻集團合資推出的“幫你投”投顧服務。
機遇與挑戰并存
外資巨頭加速進入中國市場,增加了整個公募行業的競爭,但是也有利于提高行業的整體水平。
“海外資管巨頭加速進入中國市場,將運用海外機構的資管經驗、投資方法和定價模型來做投資,這將在資產定價和估值上給市場帶來一定影響。而對于資管行業來說,可以增加公募基金行業的活力,他們能夠憑借豐富的資管經驗為投資人提供多元化的產品,憑借在衍生品研究和交易上的能力為投資人提供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當然,也直接增加了整個資管行業的競爭,這將有利于提高行業的整體水平。”格上旗下金樟投資研究員王祎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
雖然外資公募有其獨特的優勢,但是也面臨諸多挑戰。
“海外資管的優勢在于先進的投資理念和方法以及完善的管理制度,較好的市場定價能力,在研究、定價和交易領域確實做得比較精細,有的已構建了成熟完善的投資風控體系,實施了精細的操作流程。此外,外資公募在衍生品定價和交易能力上更具優勢。所以在這些優勢面前,中資公募將面臨一定挑戰,但是中資公募作為更加熟悉中國市場、中國資產和中國投資人的管理人,也是有根本優勢的。”王祎表示。
姚楊認為,從國內基金行業本身來看,在總體規模快速擴張過程中,馬太效應愈發明顯,新增份額和規模多數被頭部公司所享有。而拆解現有公募基金行業存量規模來看,不難發現排名前十的頭部機構仍然是內資機構占據絕對多數,而存續時間同樣夠長、公司治理同樣完善、歷史業績同樣可觀的合資公司并未在市場份額的蛋糕分配中取得競爭優勢,其背后或許受到“國內機構+國內機制更懂國內市場”的因素影響。而如何克服這一影響,對于外商獨資的公募基金公司而言,更是一個需要面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