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期A股震蕩調整不斷,公募基金的新發市場也“冷熱不均”,難言樂觀。在此背景下,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部分基金管理人在逐步放緩新品發行節奏的同時,也打響了旗下由于規模、戶數等難及要求瀕臨清盤產品的“保殼戰”。公開數據顯示,截至6月21日,近一個月就有多達16只產品擬通過召開持有人大會審議持續運作、修改終止條款的相關事項。在業內人士看來,基金管理人上述動作受市場環境、產品業績、成本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同時,也提醒了相關管理人應該更加注重風險控制與資產配置能力的提升。
基金公司“保殼”動作不斷
近日,A股市場持續波動,受此影響,公募基金的新發情況雖較此前低谷時略有回升,但仍難媲美年內的“巔峰時刻”。Wind數據顯示,以基金成立日為準進行統計,6月以來,截至6月21日,累計新發115只基金(份額合并計算,下同),發行規模合計1724.07億元,較今年4月、5月的1300億元左右的首發情況有小幅提升,但仍遠低于今年前3個月少則2700億元,多則4900億元的“碩果”。
新發遇冷的同時,存量基金的“日子”也并不好過,部分產品規模日漸“消瘦”,或是持有人戶數逐步減少,甚至因此瀕臨清盤,也推動相關基金管理人開始將“保殼”列上日程。
6月18日,廣發基金發布關于召開廣發景利純債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的第二次提示性公告,公告內容顯示,根據市場環境變化,為更好地保護基金份額持有人的利益,提議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審議修改基金合同的有關事項。其中,在“基金合同的變更、終止與基金財產的清算”一項,擬修改后的條款內容刪除了“連續60個工作日出現持有人數量不滿200人,或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作為基金合同的終止事由。
需要注意的是,根據此前披露的季報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廣發景利純債的資產凈值約為5.08億元,遠高于此前基金合同中提及的5000萬元的情況。另外,自一季度末至今,該產品也未曾發布基金資產凈值連續低于5000萬元的相關公告。那么,為何會在修改基金合同的過程中,擬刪除相關內容呢?
對此,有公募從業人士認為,可能與廣發景利純債的持有人戶數較少有關。據季報披露,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某單一機構投資者累計持有該基金約4.99億份,占到基金總份額的98.44%。另據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末,該基金的持有人戶數僅為201戶。“綜合上述數據可以看出,該基金應屬于機構定制類產品,因此如果單一大額持有人選擇退出,或戶數進一步減少,則很有可能導致相關產品在后續瀕臨清盤,基金公司此舉應該是在提前做準備。”該業內人士如是說道。
當然,廣發景利純債并非孤例,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6月21日,近一個月共計16只基金發布持有人大會公告,擬審議持續運作,或修改相關基金的終止條款等事項,除前述產品外,還有西部利得新享混合、南方興利半年定開債、富榮福康混合等。從多數相關基金的最新情況看,普遍因戶數或規模不及要求瀕臨清盤。
成因多樣債基占主導
為何近期頻現基金擬召開持有人大會實現持續運作?在業內人士看來,市場環境、產品業績、成本等均可能成為基金管理人納入考慮的因素。
財經評論員郭施亮表示,當前市場環境不佳,基金普遍存在募集難度大等問題。同時,如果過往全市場成立的類似產品過多,會使得優勝劣汰的程度提升,也會導致部分同質化產品與凈值表現長期不佳的基金遭遇投資者拋棄。受此影響,相關基金管理人為保住存續產品,就可能根據規定,通過召開持有人大會修改終止條件,或者直接提交持續運作的方案來實現“保殼”。
某公募資深從業人士則從成本和不同類型產品的角度進行分析。他指出,對于一家基金管理人而言,相較于清盤一只已有產品后再成立一只新品,“保殼”一只現有產品的成本明顯較小。
另外,該從業人士還強調,債券型基金和權益類基金維持運作的原因也多有不同。其中,債券型基金多以機構定制為主,一旦過往的機構退出后規模小了,產品就容易觸發清盤條件,“保殼”能從一定程度上幫基金管理人留存相關資源,如果有新的機構資金進入,在新的需求下,召開持有人大會修改基金合同條例也能更加匹配投資者的需求。就權益類基金而言,則可能是過往業績不佳,或產品設計存在問題等,如果能夠在修改投資范圍、投資策略等方式的基礎上持續運作,那么相關基金也有望再度吸引資金涌入。
而從近一個月發布持有人大會公告擬審議持續運作,或修改基金終止條款的16只產品看,債券型基金是“主力軍”,達到10只,占比62.5%。同期,權益類基金也達到6只,占比37.5%。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擬持續運作的產品也并非都能順利“如愿”。6月18日,九泰基金發布公告稱,旗下九泰行業優選靈活配置混合因參與表決的基金份額小于權益登記日基金總份額的50%,未達到規定的會議召開條件,導致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召集失敗。據悉,今年5月,九泰行業優選靈活配置混合由于出現連續6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的情形,擬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提議持續運作該基金。
綜合來看,郭施亮認為,部分基金產品需要通過修改基金合同實現持續運作,可能也與基金管理人或基金經理的管理能力有關。在市場環境不佳、基金管理能力有限等因素引發旗下產品關注度不高,甚至瀕臨清盤的同時,也提醒公募基金管理人應該更加注重風險控制與資產配置能力的提升。記者孟凡霞劉宇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