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線怎么劃、責任如何定、突破在哪里、追責誰執行?——四問《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
近日,中央印發《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掇k法》怎樣劃出領導干部在生態環境領域的責任紅線?《辦法》列出的“責任清單”有何特點?《辦法》中的重大突破是什么?責任追究由誰來執行?
帶著這些問題,新華社記者采訪了有關專家。
一道制度屏障
近年來,各級黨政領導干部因為環境污染事故或重大環境污染問題而被追究責任的事例并不少見。
今年6月,甘肅省14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因騰格里沙漠污染事件而被追責。其中,武威市環保局局長和分管副局長被給予撤銷黨內職務、行政撤職處分;武威市委、市政府和甘肅省環保廳主要負責人被誡勉談話;涼州區環保局局長、副局長還因涉嫌玩忽職守罪被檢察機關立案偵查。
環境保護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表示,隨著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不斷提高、環保法律法規的日益嚴格和人民群眾環保意識的加強,國家對各級黨政領導干部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要求不斷提高,對損害生態環境行為的追責力度也不斷加強。
他同時表示,在中央此次印發《辦法》之前,對于各類各級領導干部究竟應該承擔哪些生態環保職責,失責之后又應該如何追究,并沒有一個清晰的標準和統一的操作流程。
國家林業局調查規劃設計院總工程師張煜星表示,中央此次印發《辦法》,意味著生態環境損害的責任追究主體由原來的執行主體向決策主體轉變,將矛頭對準了很多環境損害行為發生的根源。
“比如,一塊林地被非法占用,建了高爾夫球場、蓋了別墅等等,作出決策的可能是黨委政府,但過去在處理過程中,往往是處罰具體的建設單位,《辦法》的出臺則意味著還要追究決策者、審批者的責任?!睆堨闲钦f。
專家表示,過去,對各級黨政領導干部提出生態環保方面的要求,主要是通過道德感召和工作號召等方式進行,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這種方式彈性空間大、效果不穩定,是一種軟約束。
“現在,《辦法》用制度來引領和規范領導干部的用權,劃出了領導干部在生態環境領域的責任紅線?!毕墓庹f,“凡是不履責、不作為或越位干擾履責的,都要按制度進行處理,這就形成了領導干部在生態環境領域正確履職用權的制度屏障,效果更可靠?!?/p>
一張“責任清單”
此次印發的《辦法》明確,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對本地區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負總責,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成員承擔主要責任,并在追責情形中著重細化了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成員的“責任清單”。
《辦法》共規定了25種追責情形,列出了黨政主要領導、黨政分管領導、政府工作部門領導和其他具有職務影響力的領導干部四種類型。責任主體與具體追責情形一一對應。
夏光表示,列出“責任清單”將促使領導干部“做好應該做的”和“不做不該做的”。
他認為,“做好應該做的”就是指各級黨政領導者應該忠實履行法律法規和黨內法規所規定的各項生態環境保護職責,確保轄區內的生態環境安全和促進環境治理改善,否則就要被追究責任。
而“不做不該做的”,則包括干預正常的環境管理工作,插手環境影響評價、主要污染物減排等工作,指使下屬做出不合法的審批行為;或者授意、指使下屬修改或虛構環境監測或環境統計數據;以及干擾基層正常的環境執法行為,使違法者逃脫處罰等等。
“這種‘分類-定責-懲處’的制度結構,構成了完整的追責鏈條,保證各級黨政領導干部在生態環保工作中都有明確的職責界限和失責后果,這樣的‘精準追責’方式,大大提高了追責工作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毕墓庹f。
同時,專家表示,黨政領導干部的生態環保職責很多,這25種追責情形只涉及眾多職責中的一部分,但這是十分關鍵和重要的部分。
“《辦法》規定的這些追責情形一旦出現就會對生態環境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辦法》正是抓住了這些主要矛盾,以追責來推動方方面面責任的落實。”夏光說。
一個重大突破
強調“黨政同責”,是此次印發的《辦法》的又一特點。專家表示,此前法律法規對地方各級黨委領導成員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責任沒有規定,《辦法》的出臺實現了追責對象的全覆蓋,這是一個重大突破。
“這就要求地方黨政主要領導在決策項目、實施建設時,不能只簡單追求經濟發展,而不顧及生態環境的承受能力?!睆堨闲钦f。
專家表示,在我國的執政體系中,地方黨委對當地生態環境保護負有全局性、方向性的職責,而政府更偏向于執行、落實的職責,因此,在《辦法》實施之后,黨政追責孰輕孰重,取決于在哪些情形上出現了失責現象。
“如果是在當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大戰略和總體方向上出現決策失誤,那么黨委主要領導人承擔的責任更大一些,如果主要是執行環節上出現問題,那么政府擔負的責任更大一些?!毕墓庹f。
同時,《辦法》明確規定,在生態環境和資源方面造成嚴重破壞負有責任的干部不得提拔使用或者轉任重要職務,并將“終身追究”作為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的一項基本原則,明確提出對違背科學發展要求、造成生態環境和資源嚴重破壞的,責任人不論是否已調離、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須嚴格追責。
專家表示,在干部選拔任用方面引入這樣“一票否決”式的規定,并實行終身追責,將對領導干部群體產生極大震動,促使其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承擔起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環境的職責。
此外,《辦法》還注重“行為追責”與“后果追責”相結合,不局限于發生了生態環境損害事件再進行追責,而是促使各級領導干部在決策時避免生態環境損害行為發生。專家表示,這種重視預防、前移“關口”的做法,有利于防患于未然。
一套追責流程
針對以往損害生態環境行為責任追究啟動難、實施難的問題,《辦法》明確了責任追究的啟動和實施程序,建立了協作聯動機制,設置了對啟動和實施主體的追責條款。
專家表示,這些規定使各個環節形成一個閉環系統,并突出強化了追責者的責任,確保對生態環境損害行為“零容忍”。
“啟動機制的作用是為了保證《辦法》得到執行?!毕墓獗硎荆掇k法》要求并授權政府負有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監管職責的工作部門、紀檢監察機關、組織人事部門及時啟動并實施追責程序,這些部門如果失職,有關人員也將被追責。
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所長王毅認為,《辦法》出臺后,關鍵是要真正落實,而在操作的過程中,還存在如基礎數據獲取、第三方認證等不少問題需要綜合考慮。
對此,《辦法》也提出各地可制定實施細則,國務院負有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監管職責的部門應當制定落實的制度和措施。
張煜星表示,具體到林業生態保護方面,下一步還需要圍繞林業生態環境損害的類型、損害情形以及損害情形的定性定量評估標準等,根據《辦法》的要求和精神,研究制定實施細則、具體措施和制度。(記者華春雨、崔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