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秦偉 香港報道
滬港通開通第二日,南下投資者依然惜金,北上額度也開始出現大量剩余。
11月18日,南下及北上每日額度分別剩余97.59億元和81.55億元,占對應每日總額度的92.9%和62.7%。
高盛中國首席策略分析師劉勁津認為,滬港通首兩日表現不及預期,是因為目前參與者以對沖基金為主,長線基金還較少參與。劉勁津指出,長線基金內部仍有不同問題,還需要完成一些準備工作,因此開通初期還未入市。
另一方面,內地投資者主要是對港股不熟的散戶為主,對南下資金量產生一定影響。劉勁津指出,南下投資者偏愛股份主要以在香港上市的中小企業和成長型股份為主,而北上多為機構投資者,投資標的為大盤股,導致兩個方向的成交額有明顯差距。
資金量縮減同時,港股也連續第二日暴跌,恒生指數下挫267.91點或1.13%,以23529.17點收盤。港交所(0388.HK)股價再度下跌2.4%,以每股173.9港元收盤,其他券商股也繼續走弱。
凱基證券亞洲營運總監鄺民彬認為,此前受滬港通消息刺激,不少個股的股價已經被炒高,因此看到有反高潮現象,也是在預期之內的。“不能(把股價下挫)看作是市場的失敗,而是回歸正常水平。”
鄺民彬認為,隨著市場情緒冷靜下來,新的利好消息出現可能再勾起投資者熱情,加碼投資,但短期內有關個股預計會高位震蕩,之后雖有上升空間,但難現滬港通開通前的升幅。
市場人士認為,北上投資者的熱情能否維持,中國經濟本身的吸引力是一個關鍵因素,若內地推出刺激政策或其他利好消息,可能促使額度迅速耗盡。
不過,劉勁津預計,年底前內地不會出臺大規模寬松政策,一方面經濟表現不算差,另一方面也可以采取其他扶持措施。他指出,中國經濟已高速增長30年,目前增速正逐步放緩,未來5年可能降至6.3%-6.4%。經濟改革措施雖長遠有利,但短期內可能帶來陣痛,房地產市場受到的影響最大。
高盛對中國經濟全年增速維持7.4%的預測,認為發展中國家經濟持續增長、全球經濟總體維持寬松貨幣政策及油價下跌等因素,將有利內地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