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常亮 上海報道
作為連接滬港兩地資本市場的直接橋梁,啟動之初的滬港通似乎還難掩羞澀。
11月18日,滬港通仍然是資本市場的焦點所在,除了因為這一天是滬港通開啟后的第二個交易日,更重要的是,當天是滬股通的首個可供賣出股票的交易日,這將更加直接地檢驗這一新興市場的活躍程度。
盡管如此,兩地資本市場當天的表現卻并不熱烈,A股上證指數最終以下跌0.71%報收,港股恒生指數則下跌1.13%。
而滬港通凈買入額亦隨之萎縮,截至收盤,滬股通每日額度130億元人民幣還剩余81.55億元,消耗37.27%;港股通每日額度105億元人民幣則剩余97億元,僅消耗7.62%。
這樣的局面在專業機構人士看來,并不感到意外。
“從滬港通這一長期利好消息的市場影響來看,從4月份宣布消息,到7月份行情正式啟動,直到11月正式上線,AH股折價幅度已經大幅縮窄。”朱雀投資副總經理梁躍軍認為這或許是滬港通啟動之初市場表現相對冷淡的原因。
風物長宜放眼量
對于滬港通首日表現,申銀萬國[微博]策略研究王勝團隊認為,“短期大家熱衷于爭論滬港通是否低于預期其實意義不大,因為前期已經充分預期,一兩天的影響和結構也未必就體現長期的變量。”
在該研究團隊看來,“因為資金的性質和習慣不同,短期充分預期利好的部分股票調整是正常的,而長期邊際資金帶來的影響是大勢所趨,戰術上可以把握節奏,戰略上不能因小失大。”
對于近期行情,申銀萬國以“真多頭的考驗可能就在眼前”作為總結,并大舉看多2015年上證指數突破3000點,認為市場將從過去的“成長為王”向“價值和成長并重”的投資風格轉變。
對于滬股通使用量隔天大幅下降的情形,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指出,首日北上資金成交以大盤藍籌股為主,并且多半是機構投資者參與,相信部分由QFII(合資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轉投滬港通投資渠道,以用于投資債券、ETF等其他資產。
另外一方面,內地投資者坐等北上資金大舉“掃貨”的局面在第二個交易日并沒有如期發生。
滬港通交易首日,A+H股中超半數A股出現下跌,其中東方航空(600115.SH)以4.3%的跌幅領跌,盤中更是一度跌逾8%,中國太保(601601.SH)、南方航空(600029.SH)、民生銀行(600016.SH)、中信證券(600030.SH)等跌幅居前。
從滬港通開通第二日的交易情況來看,銀行、證券板塊大單資金流出金額仍然居前,截至收盤時分別有31.28億、15.38億元大單凈流出,創業板指數反而上漲0.69%拉出三連陽。
“在開通前A股折價幅度在30%-40%左右,而到上周五,最高折價幅度也是20%以內,且大多A股股價已經比H股股價更高。”朱雀投資副總經理梁躍軍表示,“事實上,AH股股價套利近年來一直在發生。”
“我們看到此前有觀點認為滬港通額度將被‘秒殺’,事實上外資更為理性,對于偏離價值太大的標的并不會盲目買入。”理石投資總裁周理指出。
內地市場待進化
值得注意的一個細節是,滬港通開通前最后一個交易日下午5點左右,包含了中國A股市場市值最大的50家公司的新加坡A50指數,在半個小時內飆升近150點,相應A50指數股指期貨成交量亦在其后出現放大。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此舉說明外資對A股市場風險管理工具的需求,亦將隨著A股國際化進程加速而顯著增加,但迄今為止,國內場內權益類衍生品僅有滬深300股指期貨一只,甚至還不能滿足一些國內機構的風險對沖需求。
相反,海外及香港市場針對A股指數的衍生品卻在不斷增加,新加坡交易所今年年中曾表示將推出新華富時A50股指期權,港交所亦在去年推出中華120股指期貨。
“從風險控制角度來看,期貨和現貨是相輔相成的,風險管理工具的進一步豐富將吸引海外理性資金進入中國市場。”重陽投資基金經理王曉華對此認為。
此外,隨著滬港通消息的兌現,融資融券余額亦連創歷史性新高,但其中“融券難、融券規模小”的問題并沒有大幅改善,而隨著滬港兩地市場融合程度加深,滬股通融券業務也被提到議事日程上,李小加曾表示最早希望2015年實現該項業務。
“券商融券的來源,很大一部分來自于自營部門。由于當前股指期貨品種不夠完善,我們不會在沒有有效對沖敞口風險的條件下把某些股票融給客戶,現在較為單一的股指期貨品種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業務的發展。”國泰君安證券[微博]衍生品投資部交易主管姜玉燕表示。
但從近兩日滬港通“北熱南冷”的表現來看,內地投資者對相關制度的磨合仍需時日:滬港通開通首日南下投資者對參考匯率的理解即出現偏差,坊間甚至傳出“出手即虧6%”的消息,監管層不得不出面辟謠。
“我們昨天收盤以后最苦惱的問題就是如何向客戶解釋匯率的問題,開盤前公布的參考匯率是以中間價為基礎,上下浮動3%,有客戶對此難以理解。但客戶拿到手的真金白銀實際上還是要根據盤后公布的結算匯率最終決定。”國泰君安上海某營業部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解釋稱,“根據11月17日盤后公布的結算匯率,南下投資者不僅沒有匯率損失,反而有所盈余。”
“實際上以中間價為基礎上下浮動3%的幅度,是參考近年單日匯率最大波幅2.2%制定的,以此為標準,可以確保券商控制客戶資金不會出現風險事件。”一位接近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公司人士表示,“11月17日當天離岸人民幣大幅升值,造成了一定換匯盈余,由中國結算代表全市場換匯,實際上要比投資者單獨向銀行換匯更加有利,這個道理其實不難理解。”
“我認為港股通之所以遠遠沒有滬股通火爆,很大程度上還是客戶對香港市場不熟悉。而對于實力雄厚的客戶來講,滬港通的限制可能還相對較多,他們完全有能力通過其他渠道早早布局香港市場。”前述營業部人士坦言。
而從北上資金情況來看,瑞銀投資銀行研究團隊認為由于清算、結算等技術問題限制,并非所有的全球大型公募基金都能立刻參與到滬股通中來。
此外,業內人士還指出,在證券市場監管法律國際化的大背景下,伴隨著海外投資者的涌入,滬港通開啟后的兩地監管合作仍面臨挑戰。內地市場對不實陳述、欺詐、內幕交易、市場操縱及虛假信息披露細化界定標準,對投資者的保護救濟制度,建立高效行政執法機制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間。
根據證監會[微博]18日晚間的表態,考慮到目前內地與香港尚無司法協助的相關協定,民事及刑事的跨境執法只能依靠個案處理。行政執法層面雙方已有過合作,但仍缺乏充分的法律依據。跨境司法協助問題將根據滬港通的實踐情況積極推動、逐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