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縣城美麗光鮮的另外一面,還有居住條件這么差的地方,我們每個黨員干部都應該認真反思。”在位于桐廬老縣城的桐君街道,至今還有下雨漏雨、刮風跑風的棚戶區,桐廬縣委主要負責人在挨家走訪后,立即召開專題會議商討改造方案。(7月6日 浙江在線)
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桐廬縣開展了“三走進”活動,讓黨員干部在了解社情民意中照鏡子、查不足、找問題:走進浙東人民解放軍金蕭支隊舊址,聆聽先輩為革命事業拋頭顱灑熱血的事跡,以更加深刻地領悟什么叫一心為民的宗旨意識;走進縣城棚戶區,察看困難居民的生活狀態,以更加明白什么是脫離群眾的官僚主義;走進偏遠山區,傾聽村民的真實呼喚,以更加清楚什么叫但求無過的精神懈怠……
筆者認為,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的第二批群眾教育實踐活動的專題民主生活會上,不少的領導干部在查擺問題的時候,都談到搞“馬路政策”,為了路邊稻田不拋荒,讓上級領導看了高興,從財政拿出一大筆錢統一翻耕路邊稻田,其他地方的耕田卻補貼不了。因此黨員干部真正沉下去,沉到邊遠山區去,沉到最困難的群眾當中去,真正地去看一看最貧困的群眾的生活,這對我們的黨員干部做好為民務實工作,無疑是很有幫助的。
由此看來,桐廬縣開展了“三走進”活動就很有意義了,他通過制度建設,有意識地讓黨員干部到一些特別有意義的地方去,到城市、鄉村最困難的群眾當中去,去看一看一個地方最低層群眾的真實生活狀況,看一看這些地方的群眾到底生活有多困難,這對我們的黨員干部把更多的目光聚焦于城市棚戶區,聚焦于偏遠落后山區群眾的生活,以此激勵我們的黨員干部改進自己的工作作風,多關心關懷城市、鄉村的弱勢群體的生活生產冷暖情況,無疑是很有推動作用的。
“三走進”讓黨員干部走基層,不光要看城市鄉村光鮮亮麗的一面,更要看城市鄉村群眾生活困難的一面。這對干部在今后的工作中,踏踏實實的落實為民務實工作,給每一個需要溫暖的群眾送去溫暖是很有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