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跨國避稅逃稅自金融危機之后一直是全球熱點。包括谷歌、亞馬遜和蘋果在內的多家跨國企業都曾被抨擊有過逃漏稅行為,并引起全球關注。
普華永道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過去六年間,因為國際上對離岸避稅行為的打擊,國外客戶減少,瑞士銀行業損失了約3500億瑞士法郎(約合3830億美元)。
其中,國外客戶為支付居住國政府的罰款而撤走的資金高達1000億瑞士法郎。大約有2500億瑞士法郎被撤回國內或轉存到別的金融中心。
“自2008年以來,瑞士私有銀行中心就已面臨眾多巨大的挑戰。如果這些銀行能夠通過高質量的服務和出眾的業績,成功地吸引規范的資產,那么這些銀行就能吸引新的資金。” 普華永道表示。
2009年初,瑞士銀行業巨擘瑞銀集團就曾承認自己幫助美國客戶對美國政府隱瞞資產,并同意支付7.8億美元罰金和提供部分美國客戶的名單。但一直以來,瑞士希望維護長期以來秉持的銀行業保密傳統。
隨后,瑞士銀行與美國政府就該行幫助美國客戶避稅一案簽署了正式的和解協議,稱會向美國政府提供4450名客戶的個人身份信息。根據協議,瑞士銀行將向瑞士政府提供必要的賬戶數據,然后由瑞士政府負責處理美國方面的要求,決定向后者披露哪些賬戶的信息。
瑞士私有銀行業經歷了來自美國和歐洲稅務機構前所未有的調查。美國正在調查12家瑞士銀行,去年年末又有100位瑞士財富經理進入美國司法部自愿披露項目。
近日最新案例顯示,瑞士規模最大的私人銀行隆奧銀行(Lombard Odier & Cie)準備在8月28日對外公布財務數據。此外,瑞士第三大私人銀行——百達銀行(Pictet & Cie. Group SCA)預計也會在本月披露盈利情況。雖然兩家銀行尚未透露將公布哪些財務數據,但這一舉動代表著在近200年的歷史里,瑞士私人銀行將首次揭開財務數據的神秘“面紗”。
此外,去年8月,中國國稅總局和總部位于巴黎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共同簽署了《多邊稅收征管互助公約》。該公約是一項旨在通過開展國際稅收征管協作,打擊跨境逃避稅行為,維護公平稅收秩序的多邊條約。
分析人士指出,近年來,國際上加強稅收合作的意愿強烈,政治和外交壓力加大。原來在國際上知名的“避稅天堂”和全球主要離岸金融中心均已感覺到這種壓力,開始主動尋求合作。從長期來看,銀行保密制度終將消失,“避稅天堂”也將不復存在。
資料顯示,作為全球的財富管理中心,瑞士所管理的資產有51%來自海外。2012年瑞士共管理了5.57萬億瑞士法郎(約37.44萬億元人民幣)的資產,來自海外的共2.83萬億瑞士法郎(約19萬億元人民幣),相當于2013年中國GDP的三分之一。
而這些資產大部分通過離岸賬戶來完成。所謂離岸賬戶是指在境外銀行開立的賬戶,客戶可以從離岸賬戶上自由調撥資金,而不受本國的外匯管制。有報告顯示,美國政府每年因離岸逃稅行為所蒙受的損失總額高達100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