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存在上述挑戰,但在德國用更環保電力來源取代核電廠和化石燃料電廠的策略中,風電仍占有重要地位。德國一直在向該行業提供長期穩定的支持,為海上風電場提供最長12年的補貼,盡管該國已經把到2030年的裝機容量目標下調了40%,以遏制不斷上升的成本。
迄今為止,德國的海上風力發電量約為630兆瓦,德國計劃使海上風力發電能力到2020年提高到10倍,達到6.5千兆瓦;到2030年達到15千兆瓦。
與德國相比,我國海上風電則缺少穩定的政策支持。標桿電價缺位是限制我國海上風電市場發展的主要原因。首批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項目,由于中標電價過低,并不能全面反映海上風電項目的高額投資成本,將嚴重制約風電場運營企業項目的盈利能力,并直接影響風電開發商對海上風電的投資熱情。
此外,我國海上功能區劃不是很明晰,海上風電開發牽涉到海洋局、海事、軍事、交通、漁業等多個部門的利益。風電場項目離海岸近時,會和漁業、生態保護問題發生沖突;離海岸遠時,又會影響航道。
漢尼拔認為英國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海上風電市場,因為英國新法規造就了長期穩定的投資環境,長期吸引投資者進入這個市場,工業企業容易為資金投放做出合理規劃。在英國,西門子在建的海上風電廠就達到了1.6億英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