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業內人士估計,在中國,這些通過授權經銷商銷售的汽車配件價格,比消費者從非授權渠道拿到的產品價格高出5-10倍。
誰成目標?
國內被查企業
國外屢受指控
《華爾街日報》文章稱,目前反壟斷調查,很多情況下針對的是在市場中占有主導地位、缺乏直接中國競爭者的外國企業。不過,在中國被盯上的很多企業,在別的國家也面臨過反壟斷調查。
報道稱,高通和微軟先后遭到中國發改委和工商總局的調查。而過去數年,微軟在美國和歐洲都面臨過違反《反壟斷法》的指控,高通公司也應付過歐洲和韓國的監管機構。
韓國《今日亞洲》寫道,中國發改委和工商總局下決心基于《反壟斷法》進行調查后,已經有多家企業遭到了罰款,德國奔馳和奧迪等公司因為涉嫌違法而被調查的事情備受關注。但是,也應該看到,中國鎖定這些企業并進行調查,當罰款已成定局的背后,一定是中國掌握了公司的違法行為,畢竟如此大規模地展開調查并非易事。
報道稱,不少跨國企業在中國利用其絕對的優勢和地位獲得了暴利,這對于中國來講,已經是不得不出手的時候了。
勢在必行?
中國接軌歐美市場
反壟斷調查頻率加快
中國為何此時掀起反壟斷浪潮?對此,英國廣播公司分析說,反壟斷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以前中國產業發展水平比較低,市場經濟發展程度也低,反壟斷要么沒提上日程、要么很薄弱。
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進入到新的階段,更加強調市場扮演決定性作用,中國的經濟也與歐美市場逐漸接軌,這是實施《反壟斷法》的大背景,同時也是中國反壟斷調查頻率明顯加快、力度和覆蓋面空前的主要原因。
不過,報道稱,中國的反壟斷還是處于初期階段,《反壟斷法》的執行才六年時間,其核心就是要創造一個平等環境,鼓勵公平競爭,而最終獲益的是企業和消費者。
今天上午,中國傳媒大學國際關系研究所教授楊勉接受《法制晚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反壟斷中,最顯著的還是集中在汽車工業、高檔消費品和時髦品牌等等,雖然進口商品因為關稅、運費等原因略高于國外屬正常情況,但是像某些企業品牌高出50%的定價,就需要加強監管了。
楊勉稱,在反壟斷方面,目前中國和西方國家相比仍然有一定的距離。現在我國從上到下的重視已經有了,但是經濟起飛時間畢竟不是很長,相對西方成熟、成套和經常性的反壟斷,我國的手段、機制和反應度仍然還有進步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