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承壓加快入盟
中國的航運企業終于開始覺悟出聯盟的重要性,而這樣的覺悟來自于市場的巨大壓力。
“這是我從業近二十年來所見到最漫長的低迷期。”來自中外運集裝箱運輸有限公司的一位高層告訴記者,近半年來集裝箱運價并沒有回暖的跡象。“在剛剛過去的一周內,日本航線運價持續下跌,歐洲和美國也勉強維持在現在的水平,可以說航運企業幾乎都在盈虧線上掙扎。”
截至7月18日,由上海航運交易所發布的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為1088.14,與航運業最為慘淡的2013年7月的指數1096相比并沒有明顯改善。而素有干散貨晴雨表之稱的波羅的海干散貨綜合運價指數(BDI)更是烏云壓頂,自從7月7日以來連續下跌了11個交易日,累計跌幅高達18.92%。
正如中國遠洋執行董事馬澤華此前業績說明會上所直言的那樣,“2014年難度很大。”
就是在市場遲遲不見好轉的泥潭之中,各大航運企業又啟動了新一輪的訂船計劃。以中國遠洋為例,據其上市公司的公開信息統計,今年以來中遠有望預訂35艘新船,購船的支出將超過10億美元。
更大的手筆來自于中海,去年中海集運與現代重工訂購了5艘集裝箱船,1.9萬標準箱的裝載量將刷新了馬士基目前的3E船舶,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集裝箱船。
“業內原本預計2015、2016年市場得以逐步消化運力,出現復蘇,但目前航運公司不斷訂購新船,且體量都較大,市場這兩年很難出現改觀。”吳明華表示。
在市場低迷和訂購大船的悖論之下,結盟成為了航運企業的首選。“所謂結盟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降低成本,貨源貢獻之后,船舶的艙位利用率可以迅速提升,攤薄到單箱的成本就可以降低。”吳明華分析。
而上述中外運集運高層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購買大船和加入聯盟其實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如果沒有對等運力的船舶,聯盟成員根本不會帶我們玩。”
遺憾的是,目前我國航運企業彼此之間也達成了一些所謂的聯盟,但都沒有實質性舉措。比如2014年年初,中遠與中海就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以共同應對國際航運聯盟的壓力。根據協議,二者將建立戰略聯盟、開展合資合作、協調資源配置、互為供應服務商、共同開發客戶、開拓新興市場等方式,在航運、碼頭、物流、船舶修造等領域建立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建立資源共享的發展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