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成熱詞
隨著資本實力的增強,對于上市后的未來規劃,18家征戰IPO的金融機構無一例外地將目光投向了創新業務。
雖然IPO的融資規模并不高,但作為中小銀行的代表,江蘇吳江農商行卻憑借著“立足三農,服務中小企業,服務市民”的精準定位,在近三年的經營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公司凈利潤由2011年的7.62億元增至2013年的9.65億元,年均增長率高達13%。
上述經營業績的取得,離不開江蘇吳江農商行的創新思路。早在2009年,為突破中小銀行資本金不足的瓶頸,公司率先試水銀團貸款的創新方式,并以發起行的身份,聯合東吳、張家港、錫州、常熟四家農商行共同對“230省道吳江北段養護改善工程建設項目”發放銀團貸款6億元,順利實現了多方共贏。
創新業務的初戰告捷,堅定了江蘇吳江農商行的轉型決心,而以“余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更倒逼公司不斷貼近市場,優化金融產品、服務模式及注重風險監控。
券商同樣感到了來自互聯網金融的威脅,唯有依托創新業務予以還擊。
在支付了每年1800萬元的廣告宣傳費用后,國金證券聯手互聯網巨頭騰訊,于2014年2月推出了創新型網絡開戶產品,進而將經紀業務的傭金水平拉低至萬分之二的成本線附近。
這一創新型產品立即帶動了國金證券的業績增長——2014年一季度,公司實現經紀業務收入1.6億元,同比增長18.5%,市場份額也由年初的6.4%。升至8.1%。。
國金證券的成功經驗,使東興證券等中小券商意識到,在IPO募集資金的幫助下,“彎道超車”正成為可能。因此,雖然尚不具備網絡開戶資格,但在暢想上市后的發展計劃時,東興證券卻一再提及互聯網金融,并表示將從人才招聘、研究規劃、系統建設等多個角度積極布局,圍繞渠道、產品、賬戶等要素積極啟動。
傳統經紀業務的升級換代只是券商與互聯網巨頭之間擦出的美麗火花,拓展融資融券等資本中介業務才是券商創新的重頭戲。
由于具備先發優勢,大型券商的資本中介業務已成為企業重要的盈利增長點。2011年至2013年,國信證券融資融券利息收入由最初的1.52億元暴增至9.28億元,使公司同期凈利潤由18.22億元增至21.08億元。
然而,目前忙于在資本中介業務上“跑馬圈地”的大型券商,未來也將面臨更為白熱化的市場競爭。在掛牌上市后,不再囊中羞澀的中小券商有望加快創新業務的追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