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擴體量
懷揣著補充資本金的相同目的,眾多金融機構踏上了IPO的漫漫征途。不過,由于行業監管的差異,在擴大自身體量方面,銀行和券商的初衷卻不盡相同。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為國內銀行業敲響了風險的警鐘。2014年5月,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和外管局聯合發布了《關于規范金融機構同業業務的通知》,進一步壓縮了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的擴張空間。
由于在異地開設分支機構被嚴格禁止,城商行和農商行最先感受到監管收緊所帶來的經營壓力,對于資本金的需求也最為迫切。在11家IPO銀行中,6家為城商行,其余5家則為農商行。
招股說明書顯示,江蘇銀行、吳江農商行、張家港農商行和江陰農商行的不良貸款率都在1%以上,處于歷史高點,另有約半數IPO銀行2013年末的不良貸款率同比上升或持平。
以江蘇銀行為例,截至2013年末,該行五級分類制度下的不良貸款余額為47.23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15%;貸款減值準備余額為105.89億元,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為224.2%,均處于歷史較高水平。
對此,浙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金雪軍表示,“近年來宏觀經濟下行,銀行業的經營壓力與日俱增,上市成為城商行和農商行重要的資金來源,也是它們擴大品牌影響力的絕佳方式。”
與銀行業因監管收緊而引發的資金需求不同,券商的資金“饑渴”卻來自于監管政策的放松。
受行業早期的種種亂象拖累,券商曾長期處于嚴格監管之下,發展近乎停滯。直到在2012年5月召開的券商創新大會上,以創新求發展成為行業共識,監管的冰山才開始逐漸消融。
一時間,各種券商創新業務紛紛涌現:融資融券、轉融通、股票質押式回購。雖然利潤可觀、前景誘人,但在具備試點資格之前,券商的資本金規模必須足以支撐上述業務的開展。
但狹窄的融資渠道壓根無法填補券商的資金需求,籌備上市成為券商做大做強的必經之路。在招股說明書中,無論是大型券商國泰君安,還是中小券商東興證券,均表示受制于融資渠道的限制,公司的資本金規模跟不上業務發展的需要。
相比之下,上市券商的融資渠道更為多樣。浙商證券天津分公司總經理助理韓茗表示,在成功上市后,券商能夠通過配股、定向增發和發行可轉債等方式再融資,便捷地獲取大量低成本資金,有助于解除創新業務發展的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