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成人,四虎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久久,伊人精品久久久7777,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99精品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亚洲精品成人毛片久久久,久久精品99精品免费观看 ,99热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免费,久久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首頁 > 宏觀 > 行業 > 正文

內地成品油每升6.6元成本僅3.4元:超三成是稅費
2014-12-18 13:30:07   來源:中國經濟網   評論:0 點擊:

內地成品油每升6.6元成本僅3.4元:超三成是稅費

半月內兩次提消費稅或成主因

截至昨日凌晨,國際油價已經連續七個交易日走跌,其中有6日暴跌。對比國際油價半年下跌48%的幅度,國內成品油價跌幅有限,汽油價格跌幅只有19%,成品油消費稅兩次提升、稅費居高不下、大型油氣企業保留利潤,是造成油價跌幅有限的主要原因。業內人士呼吁,油氣改革深入進行,引入公平競爭機制,讓消費者實質受惠。

國內成品油價每升6.6元,成本僅3.4元

國際油價由6月的約107美元高點跌至本周的55.9美元,跌幅度為48%。6月底至12月12日,成品汽油、柴油的降幅分別為19%與23.6%。

那么,每升成品油價的成本是多少呢?一桶油為159升,1噸折合油品約7~7.3桶;1美元可對人民幣6.19元;那么,一噸油品的國際通貨成本就是56×6.19×7.3=2530元。記者從九豐、喜威等廣東油氣企業了解到,每噸油品的加工、運輸與倉儲費用,一般在500~1200元,運輸量越大,單位成本越低。因此,一噸油品進口到銷售地,總成本最多是3730元,折合每升不到3.4元/升。

追因一:

提升消費稅抵消10%的跌幅

為什么國內、國際油價跌幅不一?半個月內兩次提高成品油消費稅,是主要原因之一。提升兩次消費稅,合計為每噸895元,如果被計算在內,半年成品油價的降幅為29%。

這與48%的差距較大,一方面是因為:國內成品油價10個交易日才調整一次,無法做到及時跟進國際油價。

再者,我國“石油價格管理辦法第八條”指出:發改委制定零售價格,不僅要考慮國際油價,還有考慮企業的“適當利潤”。成品油價的調整幅度并沒有完全跟隨國際油價變動。中石化、中石油上市公司的前三季度營業毛利率分別高達15%與24%,比很多房地產企業與金融企業更高。

追因二:

汽油價中三成以上是稅費

對于國內、國際油價為什么相差較遠?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國內油品稅費比較高是最主要的原因。其中汽油消費稅本次調整后為1.4元/升;增值稅相當于成品油價格和消費稅之和的17%,目前在0.9~0.95元/升之間;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則以消費稅和增值稅為稅基,分別為稅基的7%與3%(各地計算公式有所差異).

廣東金礦、卓創資訊等專業機構計算得出,汽油價格的所有稅費約占其零售價格的31%~35%的比例,而柴油價格約占30%~31%的比例。也就是說,目前92號汽油約6.60元/升的價格,最多有2.25元的稅費。記者從美國油氣企業了解到,該國家絕大多數城市的成品油所有的稅費加總起來,在零售價中的占比只有11%~16%。

中國石油廣東高管李生解釋說:“油品并沒有公眾想象的那么一本萬利。除了稅費高,還有兩個情況往往被大家忽視:一是油氣企業進口能源大國的原油、天然氣,一般簽署的是長線一攬子協議,約定了銷售價格,油價暴跌始料未及,不可能違反合同私自降價。”

國際油價何時是底?

連續暴跌后,國家油價半年跌幅近乎“腰斬”,至本周三,依然還沒有看到止跌筑底的跡象,那么,國際油價到底何時是底?

基本面來看,油氣價格暴跌主要來源于基本面方面的供大于求:由于全球經濟萎靡、頁巖氣工業迅速發展,原油需求的增速放緩,國際投行等“金融大鱷”借機炒作,聯手做空油價、從中獲利。而如果國際油價跌破了60美元一線,已經使天然氣、頁巖氣在內的新能源產品優勢全無,理論上來說,已經扭轉了“供大于求”的局面,油價距離底部應該不遠。歐佩克國家、俄羅斯之所以拒不減產,就是因為想借此機會將新能源企業擠兌出市場去。

從經濟規律看,任何商品不可能在成本價之下運行太久;且距離成本價格的最大跌幅不可能超過15%。全球原油的采掘成本價一般為45~60美元/桶,總成本約為55~70美元/桶。也就是說,目前56美元的國際油價,已經跌破了大多數油氣企業的成本價格。

為此,殼牌計劃出售中國“統一”石油、BP等企業計劃裁員。油氣企業已經承受不了巨大的成本壓力。從這點來看,國際油價在55美元以下位置運行的時間不會太久。

廣東金礦原油分析師馬釗明認為:兩周內,大幅反彈應會到來;45~50美元應是底部。但他提醒:即便反彈,弱市格局已經確立,中線都將保持低位盤整態勢。

相關熱詞搜索:三成|6 6|3 4

上一篇:商務部:2015年實施規范促進電子商務發展行動計劃
下一篇:市民投訴圓通快遞員后收到招嫖短信 懷疑遭報復

分享到: 收藏

右側版權信息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財經時報網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財經時報網,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財經時報網“。

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中國財經時報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供稿服務

  違法信息舉報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cncaijing@163.com

  中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所有版權 中國財經時報網

  聯系郵箱:cncaijing@163.com              技術QQ:35709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