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 劉泉江
今年夏天,前往互聯網巨頭谷歌考察的中信資本高級董事總經理曾之杰在硅谷聽到了一個消息。“簡單來說,他們最近在測試一款納米針,就是將來人們注射沒有必要跑到醫院去,只需要將其像一個創口貼一樣貼在自己的胳膊上。這樣一個小的創新,技術本身沒有特別難的東西,卻將改變整個醫藥傳統思維——原來打針需要跑到醫院去找護士,現在自己在家就能處理。”曾之杰介紹說。
“大家很難想象,像谷歌這樣的互聯網公司也花了很多精力在研究未來的醫療格局上。”他感慨道。
這位私募領域活躍投資人的感慨,或許正是當下醫藥行業蓬勃發展、醫藥領域投資創業大行其道的生動注腳。事實上,不僅是在硅谷,目前國內醫藥創投市場也早已成為PE/VC機構身影頻現、指點江山的一片熱土。在近日舉行的清科集團股權投資年會上,醫療健康產業成為不少論壇的共同話題。
“醫療行業正處于大變革的前夜。”曾之杰稱。
變革從哪里來?“我覺得離不開大數據,也離不開移動互聯網——技術手段會給整個行業帶來非常大的變化。從國家層面講,目前整個醫療體制的改革也會帶來非常大的產業上的變化。”曾之杰表示,這里面會產生非常大的商機。
此外,機會還來自于我國人口的老齡化。“我國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到了14%,并且還有加速增長的勢頭。這個狀況持續下去,到2020年我國將是一個老齡化嚴重的社會,老人的照顧、醫療問題會非常突出。”曾之杰分析認為,這里面也蘊含了商機——怎么能夠使醫療更加有效,成本更加低廉。
商機顯而易見,那么,PE/VC們又是如何布局的呢?NEA全球合伙人、中國董事總經理蔣曉冬的“戰法”提供了一種思路。“我國的醫藥投資大多是從流通領域開始的,而我們目前主要集中在創新醫療服務模式和互聯網醫療領域。”他表示,這兩塊東西必須同步向前發展,互為推進和制約,才能在5至10年以后真正使我國醫療健康的版圖有一個大幅度的改變。
“所以我們在醫療服務這一塊投資了好幾家創新模式。我們不以投資大型醫院并購、大型綜合醫院為主,也基本上不做買地蓋樓建新院的事情,我們主要從模式切入。”蔣曉冬稱。
“具體來說,我們投資了一家連鎖腫瘤醫院,是在創業階段投資進去的;現在養老也很熱,我們在北京和上海做了最大的上門術后康復服務投資;此外,我們還投資了一家連鎖中醫門診部,做中醫連鎖。這個創新模式的總體思路就是讓醫療服務回歸社區和門診。”蔣曉冬表示。
在這個過程中,移動醫療或者說移動互聯網能夠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O2O這種方式我認同,它有可能改變我國的醫療模式。”蔣曉冬稱,在移動醫療方面,NEA除了早期參與了“掛號網”的投資,現在也在積極考察很多細分領域,無論是從大數據角度切入,還是從醫患關系角度切入,都進行了一些更加細分領域的新的投資。
回到上文提到的谷歌公司,事實上,歐美發達國家在醫藥投資領域的發展趨勢給那些具備國際視野的PE/VC提供了很多啟發和借鑒。“用互聯網的方式去改變醫院、醫生和患者之間的互動關系,這一變化正在發生,它對未來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在這個變化當中,不同的國家是有一定的差異的。”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合伙人陳鵬輝表示,第一個差異是被經常提到的醫療大數據。目前,在美國,不論是電子病例還是病人的影像資料,都能夠比較完整和統一地被患者所獲得。而在我國,患者獲取這些數據的難度卻要大得多。
“在我國,這些數據被分離在一個個的信息孤島上,即每家醫院里面。而目前世界上有一些公司能夠將每個醫院不同格式的影像資料標準化,上傳到云端,然后下載到每一個醫生的手機或者PAD上,醫生可以據此操作或進行會診。這就是我國與美國或歐洲一些發達國家在醫療大數據方面存在的不同和差距。這些差距是我國互聯網醫療的挑戰,也是機會。”陳鵬輝稱。
第二個方面的差異是在付費方。不管是美國還是歐洲,在整個互聯網醫療產業鏈上,商業保險作為重要的付費方,都發揮著非常大的作用。“要談互聯網醫療的模式,肯定要講到盈利模式,簡而言之,誰掏錢?從美國的經驗來看,商業保險可以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與者。”陳鵬輝表示,而在我國,目前的付費方一定程度上仍缺失,這就是為什么我國的很多移動互聯網醫療公司有很大的流量、很好的醫生,但是暫時沒有很好的變現模式的原因。
第三個差距則是醫生多點執業的差距。“我國大部分醫生被隔離在一個一個的醫院里,這與歐美國家也有很大差異。怎樣把醫生從醫院當中解放出來,并且配備他們做診斷、做治療的‘武器’,在此過程中也能夠帶來很多投資機會。”陳鵬輝稱。
“我們看到目前國內很多云端個人醫生的診所逐漸出現,這反映了我國醫療改革在逐步深入推動,相信在此過程中很多互聯網公司會脫穎而出。”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