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北京新機場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復》,同意建設北京新機場。
國家發改委批文顯示,機場工程總投資799.8億元,資本金占總投資的50%,其中,民航局安排民航發展基金180億元,首都機場集團公司安排自有資金60億元,并積極吸引社會資本參與,不足部分由發改委和財政部按同比例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資金解決,資本金以外投資由首都機場集團公司通過銀行貸款等多元化渠道融資解決。
中華工商時報記者注意到,在批復函中提及同步建設配套建設新機場連接北京市中心的快速軌道。備受關注的北京地鐵新機場線、新機場高速等配套交通項目擬采用BOT或PPP模式,均是大體量項目,社會資本參與機會較大。而隨著各省市地方政府積極出臺政策推廣PPP模式,吸引社會資本進入城市公共領域建設中,PPP模式項目或成為民企發展的新機遇。
北京市發改委副主任燕瑛近日在第六屆投資北京洽談會上公布北京市公共領域市場化第三批試點項目時說道,服務于北京新機場航空客流的專用線路――新機場線,擬采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PPP模式,由北京市政府通過公開招標等方式選擇社會投資人,擬投資總額約410億元,全部吸引社會資本建設。該項目體量較大,社會投資人的參與機會較大。
據記者了解,在軌道交通領域,已知的京港企業合作項目有北京地鐵4號線、14號線和16號線。
北京在城建公共領域項目實施PPP和BOT模式的理念和方式在全國還是較為先進的。目前已有蘇州市政府等各級地方政府都曾來京調研軌道和公路項目的運作模式。
據記者了解,河南、湖南等多省份財政部門領導已赴京學習PPP模式。
清華大學建設管理系教授王守清從事PPP相關研究長達20余年,他認為,2014年是中國PPP模式開啟的元年。
北京東方園林董事長何巧女也表示,PPP模式特點之一是社會化持股比重大,因此對民營企業來說是很大的市場機遇。隨著各地方政府積極推廣PPP模式,今后中國或將掀起采用PPP模式建設城市基礎設施的項目熱潮,或成為民營企業發展的良好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