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荷蘭合作銀行發布研究報告指出,我國糧食自給率將面臨較大壓力,為了保障糧食安全,中國必須加速農地整合、創新技術的應用等措施來提高糧食產量。
中國糧食自給率承壓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糧食安全依然被其視為長期的戰略重點之一。所謂“糧食安全”,政府特指減少對進口的依賴、增加自給自足率。然而,現在這個“糧食安全”正面臨挑戰,隨著中國人口的增長,需求的增長,糧食自給率將承受巨大壓力。從80年代到2003年,中國糧食的出口大于進口,而且糧食自給率(產消比)一直保持在100%以上。但是,2004年中國變成農產品的凈進口國,農業貿易赤字逐漸增大。2008年,中國的糧食自給率跌破95%,更是在2011年逼近90%。
荷蘭合作銀行食品及農業研究部總監王傲超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預計,如果不改變現狀,到2030年,我國的糧食自給率會降到70%左右,除了大米跟小麥外,玉米和大豆的自給將面臨較大問題,尤其是玉米,假如沒有創新,自給率會降低到60~70%。如果有創新技術的引入,自給率將達到80%,但下降趨勢不可避免。
王傲超指出,幾乎所有的研究都指出2020年中國的糧食供求將達到一個基本平衡。不過,仔細觀察之下不難發現中國的糧食需求被低估了,尤其是飼料糧食。2020年中國對糧食的總需求很有可能達到6.7億噸。因此,中國國內的產量將低于需求,自給率將下降而非上升。
補救措施亟待實施
事實上,在全球人口快速增長,需求激增的情況下,如何保障糧食供給已經成為全球共同關注的議題。根據荷蘭合作銀行的預測,到2050年人口達到90億元,全球對糧食的需求將增加60%。糧食產量要滿足需求增長,一系列創新措施必須實施,包括農地的整合、轉基因等現代農業技術的實施以及最佳實踐(精準農業)的廣泛采用。荷蘭合作銀行估計這些措施合力可以使中國的自給自足率在下個十年提高10%,糧食產量增加6100萬噸,油籽產量增加300萬噸。與2010年的單產相比,上述措施可以在2030年前使水稻、小麥、玉米和大豆的單產分別提升8%、12%、24%和24%。
在農地整合上,王傲超認為需要農業食品企業積極的參與。目前,大多數農地的經營是以農戶為基礎的,雖然有些個體農戶“置換”或出租他們的土地,原業主仍是農場的法定承包者。至2013年底,8900公頃的農地里只有26%承包給個人的土地流轉或與其他農戶合并。根據農業部的數據,在組建的大型農場中,有超過287萬戶(每戶)經營3公頃或以上的土地。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農場的平均規模還是十分小的。
荷蘭合作銀行指出,大型農業和食品企業應該參與土地整合的過程,并延伸他們的價值鏈,把上游的農場和農民合并,對農業生產進行投資,把現代化企業的管理系統用到大型農場里,并給予農民直接又豐厚的經濟回報。這將加速土地整合的過程并創造出更多的大型農場。
農地整合后,更大規模的農場使最佳實踐成為可能,效率得到提高。歐洲和美國的經驗證實了:應用精準農業之后,用較少的農資產品(比如肥料和農藥)就能提高單產。中國企業也應該對研發進行更多的投資,從而開發出能同時提升單產和永續力的農資產品。
荷蘭合作銀行認為,出于長期戰略的考慮,中國還需要發展自己的轉基因技術為糧食安全保駕護航。轉基因在北美和南美的成功應用表明了:如果中國糧食自給率跌到臨界水平,轉基因產品也許是個解決方案。王傲超指出,雖然很多國家對轉基金食品還很謹慎,但很多地區已經加快了轉基金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中國很多跡象表明,政府會推進這方面發展,雖然目前中國政府還是比較敏感,但變化已經出現,現在很多官員、學者旗幟鮮明談推動轉基因,從2014年開始,在轉基因話題討論上會更大膽,也會有商業上的嘗試,并且伴隨小規模的并購,不排除未來中國企業會去收購轉基因種子的公司,并在國內逐步開展商業應用。
<!--EndFragment-->
(編輯:吉蕭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