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新田石油從去年開始也在尋求出售在渤海灣油田群持有的股權。
除了Anadarko公司以外,近年來,世界多家石油企業都在精減石油項目。消息稱,去年年末,紐菲爾德勘探有限公司(Newfield Exploration)和赫斯公司(Hess Corp)相繼出售了亞洲的油氣業務。今年8月,復星國際[1.68%]也以4.74億澳元的價格收購了澳大利亞洛克石油有限公司(Roc Oil Co.),洛克石油現在勘探和開發的油田中都包括了在中國的資產,復星也通過此次收購進入了國內油氣領域。
上游擴張
作為國內主要的海上燃油供貨商,光匯石油的業務主要包括上游業務、石油倉儲及碼頭設施、國際貿易及海上供油、油輪運輸。公司內部希望,伴隨著對渤海灣油田的收購,公司業務能由下游轉型為上下游全產業鏈,并且,上游業務能夠成為未來發展的重心和幫助公司增值的核心業務。
該公司2014財年中期報告顯示,銷售石油產品和海上供油服務仍然占據了公司收益的絕大部分。報告期內,銷售石油產品收入達298億港元,海上供油服務收入為99億港元。
“不管是海上和陸上的油氣開發,我們都會重點發展,公司需要增加儲量。”上述公司人士對記者表示。
此前有消息稱,國家將增加油氣領域的上游開發主體,盡管擁有油氣勘探經驗的光匯石油呼聲非常高,但上述公司人士8日對記者證實,事實上,現在并沒有確定的渠道讓公司去申請勘探牌照,民企參加上游開發仍然只能以參股的方式進行。
2008年時,光匯與中石油簽訂了為期30年的產品分成協定,雙方共同擁有勘探、開采及生產迪那1氣田之天然氣的權益。根據協議,光匯將提供資金和經驗發展油田,中石油則有迪那1氣田的開發和銷售產品權,并會協助光匯開發和生產天然氣田。2009年8月,公司再度與中石油就共同開發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吐孜氣田簽訂了協議,雙方約定利潤比例分成為:光匯石油49%,中石油51%。按照規劃,吐孜氣田于2013年12月正式投產,20年投產期累計天然氣產出量達141億立方米。
該公司稱,迪那和吐孜兩個項目全部投產后,一年可穩定生產13億~15億立方米天然氣,凝析油3萬~4萬噸。
而從Anadarko公司手中接過渤海灣油田權益,也讓光匯石油的上游業務從內陸延伸到了海上。公司透露,加上原先擁有的新疆迪那1和吐孜氣田,集團擁有權益的凈2P儲量預計可達8600萬桶油當量。全部投產后,迪那1、吐孜氣田和渤海灣三個區塊每天權益產量可達約2.5萬桶油當量,年權益產量可達900萬桶油當量以上。
在2014財年中期報告中,公司認為,未來中國油氣需求依然強勁,天然氣價格也將適時上調,因此將繼續重點發展油氣田開發和生產業務。而此番收購的業務也將是下一個財年甚至未來長期的重要利潤來源。
“如果中海油在其他區域的資產需要尋找合作伙伴,我們也很愿意展開合作。”上述光匯石油人士對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