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來,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成都市開始大力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創建了村民議事會,在村民自治以及“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后重建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楊尚弟是村民議事會成員,他在建筑工地當過石匠、木匠、泥工,是被村民選出來,到工地上義務監督施工質量的。”余家村黨支部書記何明勛介紹,災后重建中,余家村探索成立了村民議事會。“村民議事會由該村普通老百姓、村組干部、具有專業經驗的工匠、當地有威望人士組成,從房屋拆遷到項目建設,再到后期的產業發展,村民議事會都要深度介入,發揮作用。”
筆者認為,地震災害已經給群眾造成巨大痛苦,讓災區的群眾遭受了巨大的災難,因此災后重建就再也不能傷害群眾的心了,必須確保災害重建的工程質量,讓受災群眾安心放心地生活。更何況受災地區往往可能就是處在地震相對多發的地方,如果房屋建設質量不過關,出現不合格工程,余震到來,同樣可能威脅到群眾的生命,給群眾的生命財產的安全帶來危害,因此保證災區群眾的房屋建設質量,讓群眾安心放心地生活,這是災害重建必須做好的工作。
成立“村民議事會”,讓村民代表全程參與到災后重建的監督工作中來,讓村民代表全程監督工程的建設,這既確保了災后重建的質量,讓群眾安居樂業,也讓群眾零距離地感受帶黨和政府對他們的關心,感受到工程建設質量的情況,這對災區群眾放心安心地接受新居,無疑是非常有作用的。而且由于有了群眾代表的全程參與,如果群眾有質疑,有什么疑問,由熟悉內情的“村民議事會”代表去給群眾解釋,這可能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農村群眾非常樸實,他們一般都相信“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因此農村成立“村民議事會”,讓群眾代表行使民主監督的權力,這對災區群眾的災后重建工作,無疑是很有推動作用的。
作者: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