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羊子好賣,就算每只賣900到1000元,我這些羊也要值5萬多。”日前,南江縣流壩鄉楊槐村村民何奎然談起養羊,激動地說,“是扶貧互助社助我發展黃羊養殖,使我走上了致富路。”(9月20日《四川農村日報》)
互助資金幫扶了貧困,助民走上致富路。扶貧互助資金在邊遠山區的注入,貧困農戶入社后,貸款不再困難、產業得到扶持、經濟快速增長、家境明顯改善。互助金使窮人有了話語權,找回了尊嚴、找回了自信!2011年,何奎然返鄉發展養殖業,但購買種羊缺乏資金。聽說村上的扶貧互助社有25萬元扶貧互助資金,于是何奎然向互助社借款3000元,購買了8只種羊。經過三年的發展,現已出欄黃羊80多只、圈存40余只,銷售收入達5萬多元。在他的帶領下,有5戶農民養起了南江黃羊,收入大幅增加。
互助資金助推了產業發展。互助就要群眾共致富。互助資金成了撬動產業發展的杠桿。南江縣流壩鄉楊槐村在原有25萬扶貧互助資金的基礎上,滾動發展產值達150多萬元,養殖黃羊700多只,發展了10家養羊大戶,并成立了養殖專業合作社,實行“支部+農戶+合作社”、“產、供、銷一體”的組團式發展,大戶帶動小戶,共同致富。
扶貧互助社改善了干群關系。扶貧互助社有如扶貧政策的二傳手。貧困農民通過互助社社員的引路、互助資金的幫扶而擺脫了貧困,而成就他們脫貧夢想的除了互助社提供的資金支持外,更有村干部的產業政策傾斜、實用技術指導、產品營銷服務,鄉村干部是他們實現脫貧夢想的后盾。脫貧的貧困社員把對黨和政府的感激之情直接回饋給了身邊的干部們,毫不夸張地說,扶貧互助社在某種程度上充當了干群關系的"潤滑劑"。
民有、民用;民管理、民受益。互助資金是農村金融的有益補充,宗旨在扶貧、關鍵在互助、方向在發展。入社的村民可以根據需要隨時到互助社借款緩解困難,真正成為了農民致富的“土銀行”,扶貧互助社更是當地群眾的“貼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