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啥工作?”“家住哪里?”……連珠炮似的提問讓你應接不暇。十多年來不斷上漲的人氣,讓上海人民公園“相親角”儼然成了當地一道風景線——據稱是國內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的群眾自發組織相親活動。然而,“黑中介”的涌入讓“相親角”逐漸變了味,更有傳言說當地可能將其取締。近日,本報記者隨一位男青年實地探訪這個“相親超市”,解讀隱藏在其中的“市井生態”。
文/圖 記者賀涵甫
“相親角”百態
“就是一部涵蓋人間冷暖的大戲”
聽聞人民公園的“相親角”可能要取締,大學畢業后選擇在上海就業的顧彤亮這個周六特地起了個大早,趕去“相親角”再看一眼。
這不是小顧第一次到“相親角”去“領世面”了(滬語,即“開眼界”)。一路上,小顧跟記者聊起了對被外地來滬青年認作“相親大超市”的“相親角”的看法。
“第一次去人民公園,純粹為了圖新鮮。可能因為我個子高,剛進公園就有不少阿姨叔叔來問我情況。”顧彤亮告訴記者,之前聽說上海剩女多過剩男,到現場看完果真不假,“通常的比例是三五個女孩的家長圍著一個男孩父母問。”
但過了沒多久,小顧就有點灰心了,而原因無外乎“房”事。“無論直截了當還是拐彎抹角,上來都打聽‘你住哪兒’,‘租的還是買的’。像我們這樣大學畢業的普通白領,怎么可能會有房子。”說到這里小顧有些激動。
“第一次去的時候確實有點情緒,但后來慢慢想通了——這就是現實。人家女孩希望有一個穩定歸宿,這無可厚非。”顧彤亮苦笑著說,來上海6年多了,不過真正“體會”這座城市的滋味,還是在畢業后的這兩年,“特別是‘相親角’,就是一部涵蓋人間冷暖、世態炎涼的大戲。”
要求“太物質”
“生活壓力讓我們不得不如此”
周六早上10時多,人民公園里已經游人如織,但人氣最旺的還是“相親角”。“平時人也有,但主要都是雙休日來。”一位像志愿者的阿婆正在疏導人群。兩邊樹上,還拉著“加強相親角綜合治理,堅決取締無證婚介”的橫幅。
記者問一位大叔,為什么家長都集中在周六來?大叔的話頗具代表性。“因為周六父母談好后,孩子周日就可以見面了。如果周日談,第二天他們都要上班了。”
記者隨小顧一路往里走,不時有阿姨上前詢問。身經百戰的顧彤亮明顯已經能夠從容應對。
在回答了幾位家長的詢問后,顧彤亮對記者說,自己在這里屬于“配角”,“沒有光鮮的簡歷,又沒房沒車,父母還在老家。”
“不是我們要求高,是結婚成本和生活壓力,不得不讓我們對物質條件有所考慮。”一位擺攤的阿姨對記者說。記者粗略看了她女兒的情況,碩士畢業、月入過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