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力巨大 售價居高
中國保健協會理事長張鳳樓表示,近幾年,我國保健產業產值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而發達國家這一比例普遍超過15%,并以每年15%~30%的速度遞增。歐美國家消費者平均用于保健食品的花費占總支出的2%以上,而我國僅占0.07%。
來自中國保健協會市場工作委員會的數字顯示,國內健康產品購買力已接近萬億規模,但實際銷售額不到3000億元。目前中國人均藥品消費僅為歐美發達國家的1/40~1/30,人均保健食品消費支出僅為美國的1/20、日本的1/15,這也從另一方面顯示出醫藥保健食品市場巨大的成長空間和發展潛力。
波士頓咨詢公司(BCG)今年2月發布的最新報告《從洞察到行動:掘金中國保健消費品市場》指出,中國消費者的健康意識全球領先,2020年,中國保健消費品市場規模有望超過4000億元。
2013年,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8萬億的目標規模為大健康產業呈現了廣闊前景,《食品安全法》的修訂則為保健食品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調查顯示,近年來我國營養與功能食品的增長速度為27.8%,遠遠超過其他國家的增長速度。而膳食營養補充劑類產品是營養與功能食品中成長速度最高的種類,銷量增速高達77.8%。
盡管潛力巨大,但中國的消費者仍面臨著保健食品售價居高不下的窘境。記者在美國亞馬遜網站檢索看到,營養補充產品“蛋白粉”的售價,折合人民幣大約在每磅60-100元。而在亞馬遜中國,檢索同類產品,售價約在每磅200-400元左右。
更有趣的是,中國是保健品原料的輸出大國,一位業內人士說:“同類產品的加工、生產工藝,如果嚴格按照標準化流程操作,質量差別不太大,但是價格卻差了這么多。想想中國的消費者多花了多少錢吧。”
價格“居高不下”的原因,有人歸結為準入制度問題。
宏觀經濟學者胡釋之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現行的審批準入實際是一種行政壟斷工具。獲得保健食品批文的企業獲得由政府強力加以保障的市場,其他未獲批文的企業被禁止進入該市場參與競爭。為審批制下,企業自由進入市場的天賦權利被剝奪,成為需要政府賦予的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