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中紀委公布海南省委常委、副省長譚力因違紀違法被調查。在距海南近2000公里外的北川吉娜羌寨,不少村民在得知這一消息后不禁拍手稱快。
在譚力主政綿陽四年多的時間里,最后十個月的任期正趕上百年不遇的汶川特大地震災害。其下轄的北川更是這次地震中受災最為嚴重的一個地區(qū)。
此前的任期中,譚力的官聲一直不佳。地震后,譚卻因救災重建中的“突出”表現,從世人指責的“譚笑笑”一躍成為海南省委宣傳部部長。有當地官場人士稱:“譚力確實推動了綿陽的災后重建工作,不過他做的‘宣傳’工作更加到位”。北京青年報記者到北川吉娜羌寨采訪后發(fā)現,這個曾為譚力挽回不少面子的災后重點工程,在完工后不久,就和譚如今的狀態(tài)一樣光鮮不再。
“只有加快發(fā)展,才能更好地推進災后重建;只有加快發(fā)展,才能有效地破解當前經濟面臨的難題;只有加快發(fā)展,才能迅速奪回災害造成的損失。加快發(fā)展,是必須突出的主題!”這是《綿陽日報》記錄的一次譚力的講話內容,報道稱當時譚力的話語“斬釘截鐵”。這樣的口號確實振奮人心。但喊口號易,做實事難。在災后重建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靠事實說話,而不是用口號來征服群眾。
譚力在北川精心打造的面子工程北川吉娜羌寨,不出半年,“面子”漏了。不到半年間建好的69幢新村舍,幾乎剛住進去就開始漏雨,這是吉娜羌寨村民們后來痛斥譚力“面子工程”的主要原因。為何基層的聲音卻沒有進入領導的耳中,這可能和當時譚力盡其所能的陪同領導,在“外交”上做的盡善盡美,并且在領導面前的“面子”工作做的夠扎實。
人民群眾在受災受難,而此位官員卻在安然的泡溫泉。而當時任總理的溫家寶抵達四川時,這位書記才知道發(fā)生了災難。面對群眾的受災如此后知后覺,而在災后重建上卻是進展神速,為何?因為這種重建“泡沫”可以展示出他的輝煌政績,從而成為他晉升的籌碼。
讓人奇怪的是,這樣的官員沒有被戳穿,反而“因抗震表現突出獲交流提拔”,調往海南省任省委常委、宣傳部長。這透露出了在政績考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部分官員習慣于蜻蜓點水、浮光掠影,聽不到基層真實的民生民意,得到的信息不全面,做出的判斷自然有“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