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在紅旗大街上上演了這樣的一幕:一老人還有一婦女擋在公交車前面,嘴里“振振有詞”,就是不讓正在離站準備出發的61路公交車上路行駛。還是那個老話題:讓與不讓,公交車上的讓座戰爭何時休?!(9月24日鳳凰網)
近段時間,公交鬧劇頻頻上演。前有老人將座位讓給自個兒孫子,自己轉而向大學生索坐,后有老人因搶座發生爭執當場猝死,現有老人因幾名大學生沒為其讓座惱羞成怒,攔公交2小時。暫不談老人行為是否違法,年輕人該不該受到道德譴責。但我們不能忽視,攔公交“這滴水”折射出公交文明已泥足深陷。
隨著輿論的發酵,網友們關于“讓與不讓”展開了激烈的“辯論賽”。正方辯友認為,年輕人應該為老人無條件讓座,畢竟人人都會老,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反方辯友認為,每個公民都有享受座位的權利,讓是禮貌,不讓是正常,若老人倚老賣老、為老不尊,讓座就是“溺愛”,堅決不能讓。確實是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網友們的辯論點也正是公交鬧劇的引爆點。公交讓座沒有入法,“法無禁止即可為”,讓與不讓都只是停留在道德層面的課題。在公交車上經常聽到,“你讓座,我讓座,困難時候定有座”的宣傳語,相關部門還拍制了文明乘車公益廣告,將“文明”、“友善”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種種努力還是未能助公交文明走出困境。
俗話說,“理解萬歲”。理解、包容是人與人相處的潤滑劑。在民族大義面前我們團結一心、砥礪前行;在災難面前,我們眾志成城、不拋棄不放棄。緣何在小小的讓座面前,就非得劍拔弩張,倒戈相向,將形象碎一地?老人若能多理解年輕人為了生活疲勞奔波,年輕人若能多理解老人體格不再健碩。一句友善的“請坐”,一句衷心的“感謝”其實就能讓硝煙殆盡,讓溫暖傳遞。
要讓公交文明走出困境,不僅需要理解作為“軟件”,還需要座位設置作為“硬件”。公交公司能為“老弱病殘孕”設置專座,不妨再多設置幾個老人專座。人少時,年輕人能坐,老人上車后年輕人主動讓座,大家互敬互愛,公交文明定能在愛的呵護下走出困境,譜寫和諧之音。